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融危机下如何科学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结合而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又一有效渠道.但也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影响制约新农村建设.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科学开发乡村旅游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本文从乡村旅游的现实入手,分析了开发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提出了科学开发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政策性要求。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因素,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在我国问题重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本文在阐述乡村旅游市场开发重要性的基础上,简要梳理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提出几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特色小镇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发展模式备受关注。文章以正在创建的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为例,在充分挖掘、总结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区文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及其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和总结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结果](1)施甸布朗族拥有祭祀、婚嫁、民间故事传说、原生态歌舞、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习俗等六大类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且每一大类民族文化资源均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2)施甸布朗族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中面临文化元素弱化、失传、异质化、散失以及文化传承人处于文化传承与维持生计的两难境地等5个方面的问题;(3)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条件,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施甸布朗族文化乡村旅游"五个一"整合开发模式。[结论]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较好模式之一,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研究——以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可以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推动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文章以四川省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为例,探讨了拥有优势资源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协调城乡经济的发展,党与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采用文献查阅法、调查分析等方法,从乡村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入手,根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四川省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阐释四川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为四川省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帮助,这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还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兴起。乡村旅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获得了很大提升,产品内涵不断丰富、开发模式趋于多样化。乡村旅游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一、乡村旅游新解读(一)定义及特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经济转型对旅游减贫的带动作用,资源型经济转型对旅游减贫的带动作用。山西省旅游减贫面临长期资源型经济发展惯性思维对旅游减贫效果认识不足,多部门协作的现实困境,自然生态的环境制约等困境。本文基于PPT旅游减贫战略,为山西省乡村振兴寻找旅游产业突破路径,提出提高贫困人口的社区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三生三美”乡村发展环境,开发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获得了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但许多地方由于政府规划编制滞后,引导乏力,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开发。本文通过分析融水县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思了民族地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对运城、临汾、晋中、忻州、朔州、大同等市的十五个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对各市县的有关报告做了分析综合,还请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提供了相关统计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山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二十年中成 相似文献
11.
殷功外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11,(2):52-53
近年来,山西沁水县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以创建信用工程为着力点,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在当地农村着力构建阳光信贷文化,有效改善了当地金融生态坏境。在信用工程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等为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当地新农村经济腾飞的一双“隐形的翅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房重建以及兴建安居房形成兴旺的一景。热潮涌动之下,农民消费信贷市场之门也悄悄开启,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开办农民住房贷款业务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DrivingMechanism)分析是认识乡村旅游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差异的基础,对分析各地的竞争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就此,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分析,指出其发展是需求、供给、政府与营销四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正在改变着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并认为,政府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大举措,对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观光消费需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马关县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围绕实施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大扶贫”理念谋划大发展,整合各方面的扶贫资源和力量,,在政府主导、广泛动员、政企群共建新农村;整村推进、易地开发;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劳务输出、综合开发等扶贫举措上下功夫,加大对贫困农村的扶贫开发力度。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贫困地区条件大为改善、全县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社会设施增加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互动与调适——“八十年探索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互动问题,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也是2007年10月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江西财经大学传统生态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西省现代史学会联合在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召开的“八十年探索与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现代乡村建设八十年探索的视角,分别就社会转型与新农村建设、乡村建设中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历史视野中的乡村建设等议题展开了讨论。现代乡村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互动与调适则贯穿讨论的始终。与会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关键是能否准确定位并协调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市是湖南省对外的窗口、旅游的名片。随着市委、市政府"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战略的大力实施和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生态城市创建步伐的加快,农村环境卫生改善和村容村貌改变成为全市发展建设大局的重要课题,成为老百姓最期盼解决的重大难题。市委、市政府顺大势,察民情,作出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农村垃圾及面源污染得到全面治理,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全面建立。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湖州市委市政府和浙江大学合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中央党校称为“湖州模式”,概括起来就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竞争”。今天再给大家详细讲讲“湖州模式”这个问题,主要讲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月19~20日,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乐”的本源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家乐”,是指以乡村生态景观、农村文化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等为基础,由每个具体家庭作为接待单位,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及购物等体验农家风情的休闲旅游形式。20世纪90年代末,在生态旅游观念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并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农家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