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990年以来外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莉娅  曹康  陈鹏  苏伟忠 《经济地理》2005,25(4):479-482
文章分析了1990年以来江苏利用外资的基本形势,利用FDI业绩指数和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外资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证明外资对江苏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江苏省开放型经济格局为外资流入创造了良好环境,外资流入与经济增长的省内差异显著,从地区结构看,苏南、苏中、苏北的外资与经济增长呈梯度递减,从城乡关系来看,城市,尤其是行政级别较高的地级市是外资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集中地,再次证明二者之间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投资效率在1990-2000年期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效率逐渐得到了提高,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从粗放型增长型往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之中。该文据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培 《财经研究》2008,34(4):72-81
城市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和协作性等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体系内部分工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城市层级与城市间分工效应的关系。在回顾中国城市体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确定了模型检验的时间起点,并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1990-2004年中国地级市与三大都市圈内部的城市分工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级市间的分工效应显著,而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也恰恰代表了中国城市化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构建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界定模型,对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定分析。研究发现:(1)1990—2014年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可划分为四大阶段,包括1990—2000年的粗放增长期,2000—2004年的绝对粗放增长期,2004—2006年的粗放增长期以及2006—2014年的波动增长期,2014年中国城市群生产率增长率占经济增长率的比重达到0.65,处于集约增长阶段。(2)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在空间上可划分为集约型、粗放型及绝对粗放型三种类型,经济增长集约型城市群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粗放型城市群主要位于中部及东北地区,绝对粗放型城市群均位于西部地区。(3)技术进步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的主要经济增长来源,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4)中国城市群经济增长方式与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呈强相关,随着城市群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会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利用2000—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区域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但其影响在下降,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分别对2000年和2007年中国GDP贡献了约8个和14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较为有利,却放缓对中部经济的影响;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在2000年和2007年对农业、采掘业、重工业、服务业的影响保持一致,两者同时变动则加大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贸易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各地区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选取2000~2013年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全球70个国家8个组别和中国31个省市区4个组别的财险市场增长情况。实证结果发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全球财险市场增长弹性呈现出V型趋势,这是财险需求和供给博弈的结果。中国财险市场增长情况好于全球同经济水平地区,增长弹性走势与全球V型趋势基本相同,呈现下滑态势。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通货膨胀因素对财险市场增长影响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结果并不一致。中国财险市场需进行结构性调整,特别是在市场建设和竞争模式等方面需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中国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永  王劲峰 《经济地理》2007,27(3):357-36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历来是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全国338个地、市、州,1990、1995、2000和2004年四期人均GDP数据(包括市辖县),定性定量分析了我国市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市域经济的发展有从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逐步扩散的趋势,扩散的范围在扩大,但强度在减弱,而市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总体上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协调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文献研究得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从机制安排的角度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解决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新的思维。本文用Theil指数测评1990年以来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展和收敛趋势,对影响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人均GDP、抚养系数、城市化水平、非农就业率等11个变量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政府调控、市场一体化、教育三大公因子指标,从机制安排角度揭示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协调增长机制,得出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增长就是在城乡要素价格差异和人均收入及福利差异最小化约束下求解出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投资及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1·义务教育没有遍及所有地区,中小学特别是初中生的辍学率较高。据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为93·6%,初中毛入学率达94·1%。也就是说,全国还有6·4%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呈徘徊、下降的趋势,新的文盲正在产生。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在1980~1990年期间增长得较快,从93·0%增长到97·8%,而1990~1999年的9年间只增长了1·3%,而后就呈现出徘徊甚至下降的趋势。另据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到2004年底全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90~2011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相关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分区域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增长及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1)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1990~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些年呈下降趋势,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尤其要提高东部TFP增长水平。东部地区GDP增长率和TFP增长高度正相关(尤其是第三阶段),说明东部地区提高TFP增长对GDP潜在增长率有促进作用。(3)提高中、西部固定资本存量水平。中、西部地区GDP增长率-9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有正相关性.说明中、西部地区仍然可以通过提高固定资本存量的方式提高GDP潜在增长率。(4)提高劳动增长率。全国GDP增长率趋势值与劳动增长率趋势值高度正相关,提高劳动增长率也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根据紧凑城市的核心内涵,从空间紧凑、结构良好、效率较高三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2009年陇海—兰新—北疆铁路沿线40个城市紧凑度的综合得分,并将其划分为紧凑、较紧凑、一般紧凑和不紧凑四种类型。除个别城市外,从总体上来看,沿线城市紧凑度水平按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顺序呈现依次降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了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影响沿线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经济增长弹性,其次是人口密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形态紧凑度等;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1998-2003城市生产效率:基于包络技术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包络技术估算我国1998-2003年216个城市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和规模报酬状态,对扩张时期城市生产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是我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改善,表明城市总体在良性轨迹上发展;二是我国部分大城市缺乏规模效率,投入-产出比例失衡;部分中小城市技术效率不足,要素使用效率低下.因此合理化要素配置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曹靖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20,40(2):52-60
文章研究了1990—2017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情况及经济规模变化情况,并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99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总体呈加快态势,各城市在不同时期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的变化与城市所处发展阶段的变化密切相关。大湾区内城市经济规模多数在广东—港澳范围内排行前列,且位序逐渐攀升,仅有肇庆和澳门在1990—2017年经济规模在广东—港澳范围内排序明显下降。以1990年为基期,至2017年,大湾区整体建设用地与经济规模增长的协同度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有序性不断增强,上升速度2010—2017年期间与之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体现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增长和经济规模增长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各城市间建设用地与经济规模增长的协同度演变差异性十分明显。深圳、珠海、中山三个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规模增长的作用效率在研究期间不断上升,其他多数城市研究期间该效率在2000—2010年期间达到最高,2010—2017年期间均出现明显下降。各城市间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目标定位的不同造成了建设用地和经济规模增长协同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聂雷  王圆圆  张静  张宇硕 《技术经济》2022,41(4):141-152
展开绿色转型绩效评价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4个资源型地级市的绿色转型绩效进行测度,继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不同类型城市的绿色转型绩效差距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首先,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转型绩效高值城市集中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绩效的高低主要依赖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效果;然后,不同类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转型发展存在周期性特征,但由于四类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途径不同,转型效果也存在差异;最后,城市绿色转型总体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的组内差距整体都呈现扩大的趋势,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组内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之间的差距最大,均值为0.1585,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之间的差距最小,均值为0.0858,组内差距的缩小是总体差距缩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效率分析(1990—200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使用1990—2009年中国260个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采用位序—规模法则、K值、GIS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点,并引入K’衡量城市空间扩张的效率。主要结论有:①城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主因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调整。2000年后城市发展趋向不均衡,城市体系发生动荡变化。这种变化应该高度重视。②城市空间规模变大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类型向更高级别推进,城市区域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城市所在地区差异导致城市扩张进程分化,城市地位也随之变化。③各地区城市扩张速度有显著差异,省级中心城市的扩张前慢后快,城市扩张形成区域性集团。城市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不协调,且有拉大趋势,整体上城市空间扩张应当放缓。④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城市扩张的效率有很大差异,扩张效率的高低提示各城市在城市扩张上应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樊海潮 《技术经济》2007,26(7):90-95
对H.Davoodi,D.Xie,and H.Zou的两篇文章中的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改进;把地方财政决算支出占国家决算支出的比重看作衡量财政分权的指标,并利用1986-2004年间的数据对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两组回归分析。发现在1986-1990年间我国的财政分权的比重过高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在1991-2004年间我国的财政分权程度与我国的最大化经济增长相符。最后,对得出的统计结论进行了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俊松 《财经研究》2016,(5):135-144
文章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运用熵指数探讨了城市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并根据2003-201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集聚经济、城市产业相关性多样化和无关性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城市产业集聚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都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但是多样化的作用显著大于专业化的作用;(2)并非所有的多样化都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知识溢出为主要影响机制的相关性多样化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以组合效应为主的无关性多样化不能或尚未促进经济增长。这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受益于具有相关性或互补性的多样化部门和专业化部门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文章验证了我国城市经济中既相关联又具差异化的知识溢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从城市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能力两个方向选取20个指标建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数学模型,根据脆弱性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到4个脆弱性类型,从城市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污染物处理能力等角度对辽宁省14个城市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差异比较明显,沈阳市脆弱性最低,阜新市脆弱性最高;辽宁省沿海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整体上低于其他城市,沿海城市经济系统恢复力对其脆弱性影响较大,而其他城市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受敏感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2018年中国内地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绿色发展的政策效应,并对地区间发展差异进行拓展性分析。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中,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保持稳健,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效应尚未凸显;工业发展、教育水平和外资引入是现阶段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绿色效应的关键路径,而经济发展则是重要的潜在渠道。据此提出全方位深入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其引领绿色发展的整体驱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同时,兼顾城市综合发展异质性特征,注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