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南充市中小学校分布点进行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南充市中小学分布极不均匀,空间布局不合理,地区间就学压力极为不均衡.结论有助于南充市进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同时为优化城市中小学空间布局提供参考,对传统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新区的中小学布局成为城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文章以荆州高新区为例,对城市新区中小学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重点从总体布局、分区布点、多规协调等方面提出城市新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策略,并进行实践研究,提出规划实施建议,为其他城市新区中小学布点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国各城市中小学上下学时段道路交通严重拥堵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的城市交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不同城市若干学校的踏勘分析,在探索中小学所在地交通拥堵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了改变家长接送孩子状况的基本条件和学校周边交通拥挤对策,同时给出了中小学周边通学路系统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分享教育资源,城市中小学规划布局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再加上教师编制短缺等诸多因素制约,最终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笠不均衡、城市中小学大班额等问题极为严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扩充教师编制、科学合理规划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浦东新区作为上海乃至整个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率先进行了地区性中小学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评价体系研究;阐述了中小学绿色生态校园的基本概念;制定了评估体系建设条件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对于农村中小学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比较相差较大,也严重制约着广大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广和发展,导致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如何面对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际状况,解决存在问题结症,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是我们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空间分异的北京市中小学服务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我国特大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问题,需要从社会空间角度探索中小学服务分布特征,寻求基于"质"的干预措施。以北京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对2010年街道人口普查数据降维,并利用2011年中小学数据构建了街道中小学服务指标,包括就学率、可达性、前重点学校比例、公办学校比例、平均师生比、生均用地和建筑面积,探索其与社会空间分异因子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两组有意义的关系:一是"职业—住房"因子得分与重点中小学比例和中学可达性正相关;二是"外来—本地人口"因子得分的与中小学就学率和公办中学比例负相关。通过对主因子得分分布与中小学服务质量的GIS可视化对比,可见两组关系呈现明显的"中心—边缘"格局。讨论了研究结果对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城市体系演化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区域城市体系发展现状,对该体系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的区域分布特征、区域城市体系的分布密度以及规模结构.研究结论显示,东部省份城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密度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各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演化趋势较为一致,都经历了一个先分散、后集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城市规模分布及其扩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娟文  刘耀彬 《城市问题》2002,(4):18-20,17
利用分形理论 ,测算出湖北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 ,其分维值表明湖北省城市规模趋于均匀分布 ,但不同地域城市规模分布的均匀程度和演变进程是不一致的。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湖北省城市规模演变的垂直与水平扩展的主要原因是内外投资水平和城市发展政策两大要素 ,特别是城市发展政策要素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是突出的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一、城市规模分布与分形   1 城市规模分布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 (国家、地区等 )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 ,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一般来说 ,城市规模分布服从等级规模分布(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 )和帕雷托分布模式。等级规模分布的公式为P(r) =P1 r-q (1 )式中r为城市位序 ,P(r)为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 理论上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上式也称为齐夫公式。帕雷托分布的公式为N(x) =Cx-a(x≥x0 ) (2 )式中N(x)为城市人口大于…  相似文献   

11.
行政区划是我国城市布局和建设的重要手段.建国以来,在关于市制建设的行政区划调整模式上,我国先后经历了"切块设市"、"整县改市"、"地市合并"以及"撤县(镇)设区"等,不同模式的行政区划调整.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从行政区划调整的角度出发.基于对相关城市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行政区划调整对我国地级市和直辖市的数量、面积和人口的影响,试图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在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的建构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城市是人类社会公共性的实现空间,城市规划先天地具有公共关怀的优良传统。转型期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和与之对应的制度缺陷造成了城市规划公共性的缺失及规划的价值危机,公共性传统的回归与复兴将有助于实现和谐的规划目标与和谐的规划过程,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州市番禺区"撤市设区"后城市管理与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型时期,可采用城市规划的制度设计功能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冲击;加强区域规划,弱化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规划的冲击;加强区域管治,强化区域规划的约束性;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从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引导农村城市化稳妥发展,从多个层面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中的被动城市化问题,应对"撒市设区"后出现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及其矫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给我国城市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寻求其治理之道,本文尝试从一种调节理论出发,建构一个整合的空间调节理论框架,然后在此框架下具体考察我国城市空间重构和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最后,本文重点从价值、制度和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矫治。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中心城区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职能的调整与变化往往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新整合 ,文章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职能转移过程与特征的分析 ,揭示了上海中心城区职能转移引起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Many studies of the educational sector implicitly assume schools attempt only to maximize student cognitive achievement subject to a budget constraint. The validity of this assumption is tested in this paper. In specific, the preferences of a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t in an urban school system a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he does not simply maximize achievement. The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t also has pre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 of inputs and output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Richard J. O'Brien 《Socio》1969,2(2-4):141-153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odel to b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relative to the loc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school plants within an urban environment. The model attempts to consider these decisions in terms of the broad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decisions, and is therefore highly aggregate. Several submodels are described, the urban submodel, the school submodel, the effectiveness submodel and the cost submodel. The urban submodel is described by area units which are defined by their location and their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The school submodel is described by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 plant space requirements and personnel staffing ratios. The effectiveness submodel is described by measures of achievement and the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composition of the school attendance area. The cost submodel is described by initial capital and operating cost estimates of the school system. The operational measures that are the output of the above two submodels are used as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among alternate policies. No attempt is made to maximize these decisions relative to a defined utility function.  相似文献   

18.
Urban density and pupil attainment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We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rban density and pupil attainment using three cohorts of pupils in schooling in England. Although—as widely recognised—attainment in dense urban places is low on average, this is not because urban environments disadvantage pupils, but because the most disadvantaged pupils with low average attainments attend the most urbanised schools. To control for this, we exploit changes in urban density faced by pupils during compulsory transition from Primary to Secondary school, and measure educational progress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ary phase, relative to attainment at the end of Primary schooling.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small but significant benefits from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more densely urbanised settings. We detect this density advantage even amongst pupils moving relatively short distances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in urban areas, so we cannot attribute it to broad urbanisation effects experienced by pupils making rural–urban school moves. A more likely explanation lies in greater school choice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closely co-located educational providers.  相似文献   

19.
城市胁迫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视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生态学的胁迫概念引入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探讨了城市的供应系统、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在面临资源、能源以及环境不足时产生的胁迫调整规律.同时对胁迫调整的作用力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城市胁迫发展的概念,对其核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从而为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居住者出行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计算了北京不同时期经济适用房在不同空间上的建设规模密度,分析其空间布局特征;其次,从经济适用房与地价、交通和主要就业地的相互关系分析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演变。研究表明,北京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经历了逐步调整的过程,前期主要分布在城市北部城乡结合地带,后期考虑居民交通出行和到工作地方便等因素,在城市四周较均匀的配置和建设。总体来说,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分布在城市郊区,就业地与居住地相距较远的矛盾依然突出。建议今后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应更加注重主要就业地和居民交通出行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