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内很多油田都属于低渗透油田,低渗透油田采收率低,开发难度大,注水开发不均匀,油井产量低,很难达到稳产增产的目标。近年来,一些低渗透油藏通过超前注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收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超前注水开发原理,其次介绍了超前注水相关技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兴隆台采油厂勘探开发四十余年,主要依靠动用新区储量、加密老区调整、老井措施挖潜及转变开发方式实现了老区产量稳定.但目前面临资源接替紧张、主力油田开发调整余地小、复杂断块油田稳产程度差且措施挖潜难度加大等问题,为油田持续发展造成难度.老油田深度开发理念的不断深入、精细油藏描述的广泛运用,是老油田二次开发的基础,水平井技术的成功应用及大量资金的投入为老油田二次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兴采老油田围绕深度开发理念,以精细注水为中心,应用水平井技术,实现了老区产量递减幅度减慢,兴古潜山油藏厚层块状底水油藏、欧利坨薄层低渗透油藏的大型开发;在资金的支持下,利用日益成熟的大修侧钻、压裂、防砂、堵水等工艺技术,为老油田二次开发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屈策计  白江  冯全宏  梁峰 《价值工程》2013,(27):294-297
吴仓堡油区三叠系油层有长6、长8、及长9等开采层系,均具有低孔、低渗透、低压、低产等特征,一般不经压裂无自然产能,但是常规水力压裂改造后,单井产量低、产量下降快、油田稳产形势严峻,严重制约了三叠系油藏的有效开发。本文针对三叠系主力油层长6、长8和长9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吴起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水力压裂改造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低渗透、低压致密油层改造先进技术理念,以储层研究为基础,分析了体积压裂的增产机理及在吴仓堡油区开展体积压裂的可行性,探索了吴仓堡油区三叠系油层体积压裂的工艺设计模式,为吴起油田低渗透、低压致密油层开展体积压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完井水平井长水平段过程中实施压裂的相关工艺所存在的难题,大大限制了油田中天然气及其相关资源的开发。而这种需求又切切实实地存在于各类低孔低渗透砂岩油田当中,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此类油田。这种油田的油藏的开发利用往往十分困难,在进行完井操作之后的油井的产量也无法满足成本需求,其衰减率低也导致了进行的开采周期短。对于这类油田往往会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完井技术,但此类新型技术还有许多可供讨论的技术细节。文章基于以往的施工经验,结合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讨论,从细节层面改进在低渗透油藏中此类工艺的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针对低渗透薄储层、小储量边际油气藏以及稠油油气藏进行开发时,水平井技术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而在进行水平井开发作业的过程中,时常遭遇天然裂缝欠发育的低渗透地带,会影响水平井的油气产量,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其进行压裂酸化改造。本文结合水平井压裂酸化工艺技术,对其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可以为水平井的开发和改造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营11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开发将是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胜利油区东辛油田营11低渗透油藏为例,分析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必须以低渗透油藏油气渗流理论为指导,以精细油藏地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潜力为基础,以井网精细加密调整完善为核心,优化直井井网、水平井井网的井网形式和井距,优选储层压裂改造技术,配套全程的油层保护,精细注采调整技术,达到全面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压裂技术是低渗透油气藏的主要技术措施,经过压裂的油气井,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导致水力裂缝失效,采取重复压裂的措施,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重复压裂的机理,裂缝延伸方式,分析了原有裂缝失效的可能原因,同时阐述了重复压裂的选井选层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川西新场气田下沙溪庙组气藏为致密砂岩储层,常规直井单井产量低,加砂压裂后增产效果有限,气藏开发效益低;采用水平井钻井可大大增加泄气面积,提高气产量,改善气藏开发效果;该区下沙溪庙组气藏的水平井开采模式尚处于尝试阶段,本井采用了水力喷射分段加砂压裂工艺技术对水平段进行改造,现场试验表明该改造工艺对水平段储层实施了有效的改造,提高了低渗透致密气藏的压裂效果,为下步该区域水平井储层改造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文 《活力》2010,(8):381-381
压裂工艺是油层改造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为油田高产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外围油田及低渗透油层的开发,压裂施工难度不断增大,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压裂施工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处理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八厂油田近几年通过水平井技术开发低丰度薄差油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水平井开发技术,冲破了低丰度、薄互层发育类油田有效开发的技术经济界限,目前八厂完钻水平井100口,投产水平井78口,今年预计还将完钻11口水平水。水平井产能受含油砂岩钻遇率影响较大,努力提高水平井含油砂岩钻遇率成为提高水平井产能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八厂油田近年水平井资料,结合水平井周围直井资料、地震解释资料、现场地质导向认识,总结出了影响水平井钻遇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水平井钻遇率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1.
胡萍 《价值工程》2014,(18):52-53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潜油电泵采油技术也随之逐渐成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可满足于多种特殊油田的采集需求。现阶段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在油田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潜油电泵采油技术是保障油田生产效率的关键,对油田开发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出发,对其应用与管理作出了分析,并提出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在低孔低渗油田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裴世红 《价值工程》2010,29(34):165-165
充分利用3S技术,对油田生产车辆的安全和费用进行科学管理,是在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的一套功能完善的油田车辆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3.
许丽  陈世喆 《价值工程》2014,(15):53-54
由于油田在开采的过程中,运用抽气、注水、抽液、输送油水等设备,注水系统就会产生大量能源的损耗,因此提高油田注水系统的节能技术,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损耗,提高油田生产效率。本文重点分析了油田注水系统的各项节能技术,并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探讨了加强油田注水系统运行效率与降低能源损耗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4.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油田钻井开发工程中的体积压裂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开发中有着显著的增产效果,压裂供水是压裂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为保障压裂作业在冬季正常开展,冬季的压裂供水研究和应用,对油田钻井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小套管井机械堵水工艺技术目前已在现场应用20余井次,措施成功率100%,有效率90%,通过现场应用证明,该技术适应了辽河油田小套管井的生产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三元复合驱油采出井因结垢严重而导致不压井工具失效的问题,进行了三元复合驱不压井技术研究。利用此技术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三元复合驱结垢高峰期现场试验10口井,一次不压井和二次不压井成功率达100%,实现起下管柱时井下防喷。  相似文献   

17.
苟淑萍 《价值工程》2012,31(26):78-80
随着油田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工程造价方式已经不符合油田建设工程的发展状况。这对油田造价方式的合理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模式——标准化造价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其在整体的资金投入安排中,完善了以前以工程概算为基础的造价方式的不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目前,其在我国的部分油田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描述了标准化造价在油田建设工程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王志伟  王峰  安慧 《价值工程》2012,31(3):11-13
在采油系统中,由于不同因素引起油井腐蚀的原因不尽相同,且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研究产出水的腐蚀和防护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系统综述并讨论了油区腐蚀和防护技术,对领域内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影响油井腐蚀的因素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考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提出相应、有效、经济的保护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缓腐蚀对油田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贺亚维  陈转转 《价值工程》2012,31(32):63-65
坪北油田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油田,地层中的孔隙吼道基本以小孔隙吼道为主,注水开发常会出现油井附近地层的堵塞,降低地层的渗透率,阻碍油井正常生产。经过对导致油井附近地层堵塞的因素综合分析,坪北油田最终选择化学解堵剂与酸复配的复合解堵工艺。现场应用显示,本解堵技术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水平井技术开发油藏,是油田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特别是在低渗透油藏、裂缝性油藏、薄油层油藏、断块油藏、稠油油藏、气顶底水油藏以及砾岩油藏中,由于水平井有着钻达目的油层井段长,泄油面积大,流体流入井筒阻力小等特点,产油能力远高于直井、定向井,以及水平井较直井、定向井具有其采油指数高,生产压差低,无水采油期长,含水上升慢,受到广泛重视,并在各油田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