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亚各国问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层次也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产业布局都面临着重新的选择和布局.本文对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和选择给予了分析,并以此形成了东北地区产业的新布局.  相似文献   

2.
曹志宏 《北方经贸》2002,(12):103-10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标志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格局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文章试图从认识自由贸易区的产生和意义入手 ,探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 ,提出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2003年2月上台的卢武铉政府,提出了与以往政府有别的、新的国家战略思想。韩国政府宣布了东北亚时代的到来。提出了将“建设和平与繁荣的东北亚时代”作为三大施政目标之一。而其中将韩国构建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这一经济领域的核心国政课题,更是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会对韩国国内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我省与韩国开展经贸往来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经济合作主要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上进行,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长期坚持非集团化对外经济政策的东亚国家,也开始调整其原有的政策取向,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先后加入到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列。但是,迄今为止,东北亚地区一直缺乏真正地区意义上的合作机制,可是在经济领域却具备了良好条件。从法律角度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选择及基本法律框架的建立对规范区域各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前,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既顺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已经参加的多层次的,区域、次区域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整个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就中国如何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实证角度,阐明国际航运中心软、硬环境的关系及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的优势与差距,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深化睦邻互信促进东北亚各国共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东北亚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在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享和平。文章提出了东北亚地区各国睦邻合作的五点建议:一是继续深化睦邻友好;二是大力拓宽经贸合作;三是积极推进金融合作;四是发展中小企业集群;五是建立物流合作网络。本文还指出,要从四个方面重点推进区域合作,为最终实现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持续推进图门江区域项目合作计划;第二,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共同解决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问题;第四,逐步改善各国贸易商品结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连市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扎实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9.
陈伟  毕彦鹏 《北方经贸》2006,(12):128-12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从战略角度出发,结合东北亚区域各国的实际,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战略分析;从区域间各国合作的基础和发展的需求,对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东北亚区域及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构建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对其运行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运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依托哈尔滨市区位优势,把哈尔滨建成东北亚重要的物流中心,其基本构想是: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先行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核心区;基本形成哈大齐工业走廊等经济板块与沿边开放带联动的物流格局;形成哈尔滨市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跨国物流网络和产业物流体系;建设面向东北亚的物流枢纽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和保税物流中心;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空港和管道运输“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从地域经济学或政治学的角度可以提出,世界繁荣的中心轴逐渐向东北地区西移,一个以太平洋时代为中心的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东亚问题研究专家Robert Lloyd George在《东西方的种选》一书中曾强调东亚将成为今后21世纪的世界中心。特别是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秩序变化的突出特点是由经济力量代替军事力量,并追求地区国家间的融合,世界经济逐渐脱离意识形态的束缚,但也有冷和平即将开始的悲观论调。一方面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地区经济战略以广义的国境概念代替传统的狭小的国境观点,扩大开放,强调事实上没有过境的限制竞争(没有过境只有经济)。考虑到今后东北亚经济图的重要性和地区国家间经济协作的紧密程度会发现针对东北亚经济圈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地区各国的能源供应一直处于“各自为战”状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能源的生产、运输、供应与消费均被纳入国际化轨道,全球范围内争夺石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日、韩三国同在东北亚地区,石油资源储量贫富不一,石油自身优势不尽相同。对区外石油的依赖,特别是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进一步增强,使中、日、韩三国均受到供应安全隐患的威胁,惟有加强合作,才能改善本地区的能源安全状况。中、日、韩三国能否找到能源合作的利益交汇点?阻力何在?本文将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展地区能源合作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东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东北亚地区在经济合作方面实行的是自主自愿的渐进原则和不排斥区域外国家的开放性地区主义,没有在制度化和机制建设方面努力,已不能适应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和冲击,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主要取决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东北亚地区各国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都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政经分离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加强对话,求同存异,搁置主导权之争,增信释疑,坦诚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就一定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与欧洲、美洲并列的世界经济三大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地带,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的黑龙江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经济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在东北亚及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加大黑龙江与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的力度,就要进一步创新对外开放优势,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把黑龙江省建成东北亚经贸合作的核心区、示范区和先导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5.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其规划目标是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建立具备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与东北亚各国合作走外向型发展的道路。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各国有着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哈大齐工业走廊与东北亚各国的产业合作多年来凭借地缘优势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依托各方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愿望,哈大齐工业走廊与东北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6.
朝鲜新义州经济特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朝鲜设立新义州经济特区无疑是朝鲜近年来在经济改革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相似的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得益于毗邻香港这一重要因素,新义州经济特区选择在中朝边境设立也是看中了我国东北在多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聚集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而且。包括着中俄日韩几个经济大国部分地区在内的东北亚拥有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一直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处女地,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从摆脱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出发还是从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扩大本国经济开放程度而言。新义州经济特区的设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韩国物流发展战略的东北亚物流合作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建设东北亚物流中心是由韩国首先提出的,其模式经历了从竞争模式到合作与竞争模式的转变。东北亚物流中心的建设是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的需要,能够实现区域内资源在空间上的互补,节省成本,避免物流设施的供过于求。在此过程中,政府、行业物流协会和企业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scale of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OSS) in the three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is large enough to be noticed at the global level. OSS has redefined the dynamics of software market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and has brought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ir software industries. Governments have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SS industry in the region. Government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have also created impetus for continental collaborations in OSS projec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s and contributions of governments to the OSS initiative in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erms of a number of technology visions and go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