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对农业生产缺乏有力支撑,是制约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症结。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影响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益的发挥。一、问题在两头还是在中间?长期以来,我们把科...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工艺、机器设备的改造和生产技术、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且拓宽了农业生产范围,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论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从技术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基础,技术进步是结构变动的基础和动力,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技术的生产周期决定产业兴衰更替,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变动的机理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移动来实现的5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又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技术上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也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式。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政府供给主导特征 ,在方向上而不是过程上可以用连—拉模式进行解释。通过对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进步的分析可以发现 ,农业技术进步模式不仅要按技术类型选择 ,还要按技术进步的过程选择。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机械技术进步以农户需求主导型为主 ,生化技术进步则应以政府供给主导为主和为先 ,技术成功后以农户需求主导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耕作机械是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首要环节和基础环节,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和相关的农艺技术,机电技术的进步及社会资金的积累。纵观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人类应用农业生产工具,由石器时代不断发展为铜器时代。由手工农业进入工业化农业时代以后,农业机械化作为一个新的技术专业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从1955年开始发展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重新审视并界定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范畴,提出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金字塔排序体系;解析了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及其内在机制和技术进步的动力问题;剖析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双重性及内在关系的处理以及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面临的困境,影响因子和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根据520户农业专业大户的调查资料,利用生产函数理论对横截面数据的农业技术进步进行有关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在总体上有所放缓。农业专业大户的技术进步状况明显高于一般农户。农业技术进步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远离中心城区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降低,生产粗放。农民专业协会组织对农业专业大户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面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农业技术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进步的基础是传统农业技术和常规现代农业技术面向可持续发展技术方向的过渡、变迁。在分析中国农业技术“二元结构”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常规农业技术衔接的原则、途径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驱动本地农业绿色技术进步,还推动邻近地区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区域来看,沿海、内陆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而沿边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此,可改善创新要素引入制度、优化地区间创新要素互动机制、构建区域间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成果互通平台,持续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以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技术进步具有三条不同的路线选择,必须依据农业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因地制宜,择宜而取。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农业应该选择“非均衡、动态式、综合性”技术进步路线。这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