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第五次会议修订了1979年《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新刑法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法学理论界关于单位犯罪的研究成果和1988年以来关于单位犯罪立法的基础上,对单位犯罪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新中国刑法史上第一次以法典形式对单位犯罪加以明确.为惩处单位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综观1997年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定.单位犯罪在刑事立法上.  相似文献   

2.
杨行 《时代经贸》2012,(2):20-21
单位犯罪是一个独特的名词,于1997年在修订后的刑法中出现,但刑法中并未就其概念明确定义,一般理解为经过一定的程序设立或成立的一个组织或团体,包括法人组织和不具备法人资格(非法人)的组织的犯罪行为。而在具体的量刑处罚上,单位犯罪的量刑等级,要明显低于自然人的量刑等级。笔者认为,这不利于有效打击犯罪,只有对单位犯罪的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加重处罚,才能有效遏制犯罪、震慑犯罪。  相似文献   

3.
单位是否可以成为贷款诈骗罪为主体,即单位是否可以实施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贷款诈骗行为从而构成单位犯罪,我国刑法第193条和第200条作了否定规定.  相似文献   

4.
修定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用两节33条专门对破坏金融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作了规定。虽然新《刑法》对各类金融犯罪分别有不同的规定,但作为同一类犯罪,它们仍具有以下共同的犯罪构成特征。一、犯罪主体。新《刑法》规定了法人和自然人两种金融犯罪主体。法人主...  相似文献   

5.
职务经济犯罪从古至今是一种重要犯罪形式,进入现代社会,职务经济犯罪的形式更加多样,由于我国法律确认了“法人的人格”,从理论上讲,单位亦满足犯罪主体的要求,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事务的“真正执行者”,由于单位本身的特殊性,单位犯罪就存在处罚的双重性。私分国有资产犯罪作为职务经济犯罪的一种形式,正是单位犯罪的一种,因此,私分国有资产罪从主体上看是单位犯罪,由于该罪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特殊性,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犯该罪的单位的刑罚,这与一般的单位犯罪不同。文章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刑法第七部修正案的背景下,分析私分国有资产罪的概念、构成要件.进而比较与其他罪名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作为渎职犯罪的一种,环境监管失职行为的入刑,表明了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远见。自环境监管失职罪从1997年《刑法》修订入刑适用至今,本罪在司法实践中,已出现不少法律适用上的困惑与难题亟需妥善解决。主要从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国外的相关规定以及中国所应采取的相关对策为视角,探求针对环境监管失职犯罪实施的完善对策,以期为环境保护起到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7.
谢开磊 《当代经济》2010,(10):46-47
洗钱是一种国际性的犯罪,本文以刑法理论为指导,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依据并参考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外立法,从洗钱犯罪的概念和性质入手,对洗钱罪的构成要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对洗钱罪与其"上游犯罪"的关系、故意的内容和形式、明知的内容和性质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同时本文还对洗钱犯罪的国际立法现状和国内初步建立起来的立法体系做了一番简要的介绍.最后本文还将探讨如何运用金融等手段对洗钱犯罪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有力的打击.  相似文献   

8.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作为修订后的97刑法新增加的一个犯罪,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对这一犯罪研究的文章也颇多,经过大家的共同探索,关于该罪的构成要件各方面已基本达成一致看法,但是对于该罪的犯罪主观方面究竟是故意还是故意过失均可的问题上,至今仍颇有争议且未得到妥当解决。本文拟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进行研析,以期能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一些思路。一、侵犯商业秘密罪主观内容的分歧意见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林安民 《发展研究》2007,(12):85-87
新型金融犯罪的衍生与迅猛发展,成为阻碍金融发展的毒瘤.为维护金融安全,防止危害金融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国家通过不断制定金融犯罪的单行刑法以及修订刑法典,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刑法体系.但我国的金融刑法仍有待完善,表现为金融刑法立法模式的单一性导致了立法前瞻性不足以及与其他金融法律协调性不够,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立法模式以应对新型金融犯罪的出现,从而完善金融刑法.  相似文献   

10.
刑法典第128条规定了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根据刑法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或者单位,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或者单位,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出租、出借枪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笔者认为,从刑法理论上来看,本罪无论在主观方面还是犯罪即遂形态方面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1.
阮积嵩 《时代经贸》2011,(16):52-53
《刑法修正案(八)》已经于5月1日起实施,刑法的这次修正是历次刑法修正中幅度最大的一次,对总则内容做了较大程度的修改是这次刑法修正最大的特点,而由于此次修改的内容比较多,对某些犯罪主体犯罪的心理成本势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表现为有的犯罪心理成本增加了,有的降低了,而犯罪的心理成本是犯罪主体实施犯罪的重要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境下,对犯罪的心理成本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本次刑法修正之后的某些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综观世界各国对专利犯罪的有关规定,关于立法模式,可分为附属刑法规定型和刑法典规定型两种类型;关于专利犯罪罪名设置,可分为立法侧重保护公共法益与国家法益、立法侧重保护个人法益、立法对两种保护并重3种基本类型;关于专利犯罪刑罚,各国立法皆重视罚金刑的运用,另有一些国家对专利犯罪规定适用资格刑;关于专利犯罪追诉方式,多数国家都实行自诉制度。我国应借鉴其它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我国专利犯罪立法,立法模式应采取附属刑法规定和刑法典规定相结合;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的冒充专利行为和专利侵权行为应构成犯罪;扩大罚金刑的适用,适用资格刑;应在刑法或刑事诉讼法中将专利犯罪明文规定为告诉才处理之罪。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刑法对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未作出明文规定,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规定,就成为理论界解释犯罪既遂在逻辑上的法律依据。由于对"未得逞"存在不同理解,因此围绕犯罪既遂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就产生了诸多主张。通过对现有犯罪既遂标准的分析论证,得出应当以体现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实际侵害的犯罪结果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刘天颖 《广东经济》2016,(14):257-258
《刑法修正案》(九)修订的一个重大动向就是预备行为的实行化.立法上将刑事处罚的规定前置到犯罪预备阶段是出于刑事政策上必要性的考虑,如此规定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司法实务中对于重大法益的保护问题,但是在刑法教义学层面却备受质疑,也无法消除在法理上和法教义学上对预备行为实行化处罚依据的正当性之争.  相似文献   

15.
自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私分国有资产罪以来,对维护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预防及打击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能够被认定为犯罪,使私分国有资产行为未得到真正有效的遏制,造成了虽“法有明文规定”,却难以摆脱被束之高阁的尴尬局面。一、从立法角度看一方面,97刑法关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规定本身存在较大缺陷,由此引起了立法与司法的诸多争议。如:怎样界定“国有资产”?多种经济成份中怎样区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违反国家规定”是指何规定?犯罪主体如何认定?单位到底是违法行为的实…  相似文献   

16.
1997<刑法>第三章第二节针对犯罪对象的不同规定了若干走私罪.结合2000年修订的<海关法>第82条对走私行为的界定,认定走私犯罪,应把握住违反<海关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行为对象特定、有进出关境的行为、达到追诉标准等要素.  相似文献   

17.
最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六)》对危害金融机构资金安全的犯罪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对骗取贷款造成损失的行为新增了一个条款并规定为犯罪,笔者拟从分析其犯罪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与贷款诈骗罪的异同,并就侦办工作谈些思考和建议。一、骗取贷款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刑法修正案(六)》第十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后增加一条,作为一百七十五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  相似文献   

18.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作为修订后的97刑法新增加的一个犯罪,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对这一犯罪研究的文章也颇多,经过大家的共同探索,关于该……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单位实施的窃电行为大量存在,而且一般单位窃电量巨大,单位窃电量占社会窃电总量的绝大比例,社会危害性十分严重。对于单位窃电行为仅靠行政处罚和追究民事责任已难以发挥应有的惩戒和扼制作用。但是,目前在刑事立法中尚无有关单位窃电的规定。窃电本质上是一种盗窃行为,而依据我国刑法,盗窃罪只能由自然人主体构成,单位窃电行为不能构成盗窃罪,当然也不能构成其他犯罪,按照罪刑法定原则,不能追究窃电单位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中,绝大多数犯罪都可用作为的形式实施,而且许多只能以作为的方式实施.不作为犯是与作为犯相对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在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中都没有对不作为犯罪作出明确规定,存在一定的立法缺陷,导致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界,对不作为犯的相关问题的界定和处理出现了不同情形.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不作为犯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认识其在立法存在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完善,以弥补我国刑事立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