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俊杰 《现代商业》2011,(12):242+241
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但鉴于新准则的特点及在实施过程中将要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旧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当减记资产价值的目素消失以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得以恢复时,应否转回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本文就此问题比较了新旧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分析了新准则作出上述规定的原因,同时指出了该规定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一是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并不系统;二是非流动资产也要求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确认减值,可回收金额是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孰高者,由于一部分资产无公平交易的市场,使得销售净价无法确定,同时又没有提出现金产出单元或资产组慨念,估算单项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使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很难确定;三是没有对商誉、总部资产等这类复杂问题进行详细的规范;四是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规定不明确,如对资产减值准备巨额计提与转回、不提或少提的原因及理由等均未做出统一的披露规定: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缺乏可操作性,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利润,如不正常计提或转回资产减值粉饰财务报表。  相似文献   

4.
浅析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本文通过对新资产减值准则的介绍,分析新准则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仅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浅谈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就资产减值的定义做了明确说明,即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价值)的差额。其中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账面价值是指资产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的备抵项目后的净值。此处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对会计问题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霞 《商业会计》2012,(11):63-65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关键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合理判断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新会计准则中对已确认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的规定,有效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行为。本文对固定资产减值对会计问题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特别是对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对会计问题的影响做出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后对累计折旧以及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固定资产价值得以恢复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即可收回金额等于或高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的账面净值,或者可收回金额低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的账面净值。在第一种情况下,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全部转回,减值转回后的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商业会计》2004,(10):33-34
2001年我国对原有的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突破性改革,制定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原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对期末固定资产按账面净值计价,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改变了原有的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政策,规定固定资产期末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即:1.若固定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期末“可收回金额”时,则按“可收回金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且将单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期末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若固定  相似文献   

9.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末对本企业有关资产的可收回价值进行估计,如果有关资产期末已经发生减值,应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以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可收回价值保持一致。企业会计制度列举了几类主要资产减值准备,但其计提方法与会计处理不尽相同,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之间的差异对企业的纳税调整带来了影响.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所谓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由于固定资产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还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2.
所谓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由于固定资产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还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资产组的认定、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的确定的探究以及资产组减值测试的一般会计核算的研讨,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在应用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相关业务处理时起借鉴作用,共同推动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一、资产减值概念的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以下简写为IAS36)中指出,减值损失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价值的差额。可收回价值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销售净价指在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之间自愿进行的正常交易中,通过销售资产而取得的、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相似文献   

15.
邢家合  钱秀菊 《中国市场》2007,(44):100-101
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起点的。当资产可回收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应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针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现状,我们要进一步规范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削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  相似文献   

16.
我 国投资准则规定 ,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 ,如果由于市价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所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 ,该企业对此项长期投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长期投资的价值减值 ,是指长期投资未来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所发生的损失。这里的“可收回金额”是指企业所持有投资的预计未来可收回的金额。预计可收回金额通常可按照市价确定 ,也可以根据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情况 ,预计在企业清算时可能收回的投资金额作出估计。一、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条件及判断标准企业持有的长期投…  相似文献   

17.
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应当服从于财务会计的目标.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关键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合理判断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本文对固定资产减值对会计问题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一)旧准则的局限分析1.存在的不足。一是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并不系统;二是非流动资产也要求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确认减值,可回收金额是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孰高者,由于一部分资产无公平交易的市场,使得销售净价无法确定,同时又没有提出现金产出单元或资产组概念,估算单项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使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核算方法 ,在账务处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根据会计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 ,笔者认为 ,每一会计损耗的转销 ,最终是以折旧方式体现的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只对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进行调节 ,这样可防止出现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价值又得以恢复时 ,其可收回金额大于按原方法计提折旧未计提减值准备所计算的账面金额 ,从而高估资产价值的情况 ,真正体现了会计处理上的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新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深入地探悉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及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认为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在理论上具有优势,而可收回金额则是公允价值确定有难度时,理论向实务的让步.可收回金额中现值计量的目的是确定资产的特定个体价值,而不是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采用使用价值的概念更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