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总出口分解模型,将中国等40个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出口完全分解为不同的增加值项目和重复计算项目,并衍生出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从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吸收地原则”,研究了我国总体、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国别)去向。结果显示,中国总出口中国外成分(VS)所占比例为21.77%,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重复计算项的比例为24.53%;中国传统出口规模较小的农业、狩猎业、林业及渔业、采掘业和服务行业,通过将行业产出用于制造业行业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其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是中国增加值出口的主要吸收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和金砖国家(如印度)的国内最终需求对中国GDP的拉动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2.
赵杨 《企业导报》2011,(9):50-51
出口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出口波动和GDP增长稳定性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两者之间只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GDP波动的45%可以由我国出口波动来解释,我国出口的外部冲击势必影响GDP,所以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具有高效率和可持续性。我国应该在重视出口的基础上,运用好"第二双手",建立稳定市场结构,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VAR模型建立GDP、出口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内生变量的时间序列系统,来预测这一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并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VAR方法通过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回避了结构化模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袁率夫 《企业研究》2013,(18):191-192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一种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很强且具有持续发展特点的经济模式。这就是假日经济,假日经济的发展从1999年在我国展开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假日经济对GDP的贡献这一角度进行研究,从假日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GDP、假日经济刺激了消费需求,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GDP、假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就业的增长拉动GDP等三个方面对假日经济对GDP的贡献进行阐述希望通过假日经济与GDP的深入研究找出对策让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真正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外贸对我国GDP贡献有多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亮 《数据》2009,(7):40-41
“我们强调扩大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面对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我国要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标:测度并分解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不同生产环节上对世界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将中间品贸易结构嵌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为发达国家贡献的经济产出增量大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但是其为发达国家创造的增加值增速却显著小于新兴经济体国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与技术水平提升,“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中产品内水平分工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研究创新:将“中国制造”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进行合理测算,对其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价值:为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内蒙古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通过分析房价上涨的原因认为内蒙古房地产业并未出现泡沫.但存在过热现象。并提出了解决房地产过热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多维贫困的测度及分解:1989~2009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MPI多维贫困指数为基准,增加收入维度,组成四个维度共11项指标,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为依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非等权重赋值,考察了1989年以来中国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了多重分解。结果表明:多维贫困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单一的收入贫困的下降幅度;农村贫困一直是中国贫困的主体,但城乡之间的贫困差别已从收入因素转变到非收入因素;贫困的主要致因从早期的卫生设施和人均收入因素转变到目前的卫生设施和教育因素。因此,反贫困政策要从单一的收入视角转向多维视角,尤其要重视从农村教育和生活水平等方面来提高反贫困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UC模型、B-N分解和HP滤波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中国GDP的数据特征设定UC模型结构,使用1992~2010年的季度数据对实际GDP的趋势成分和循环成分进行估计,实证结果表明2000年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随机冲击对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正向推动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长期趋势的影响有限,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常严重;经济波动的正负交替频繁且周期性特征不明显,波动幅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后有所加剧;产出缺口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0.
徐雅楠  杜志平 《物流技术》2011,(11):16-18,45
依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以能源消耗为对象,计算1995-2008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了人口因素(按年龄分为两组)、经济因素对中国交通业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协整理论,利用中国1982~2005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DI)、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出口、GDP和OFDI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性的长期的、均衡的关系,出口对我国的OFDI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还不足以支持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0至2006年间的海关数据,从企业出口的扩展和集约边际二元视角来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进行分解与测算。结果发现:首先,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是依靠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扩张所贡献,而扩展边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加入WTO对中国出口增长的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集约边际来实现,而扩展边际的作用有限且呈现短暂性;其次,集约边际中存活率和深化率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地区间出口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越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越是依靠集约边际中存活率和深化率来推动出口增长。中国出口关系的持续时间非常短,平均为1.9年,且越是欠发达地区的出口关系的持续时间越是短暂;最后,通过“反事实”法测算了我国不同区域的出口增长潜力,得出提升企业出口关系的存活率和深化率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出口增长主要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揭示2000年以来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的程度、位置、竞争力特征,以及与主要经济体在GVC中的双边联系特征。研究方法:采用新近发展的生产分解模型,从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两个视角全面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GVC中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制造业部门,已经具备“制造强国”的基本特征,接近GVC的中上游位置。大多数国家都对中国市场形成了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中国成长为全球中间品的最大供应国,在GVC中扮演着关键的“枢纽”角色。研究创新:在一个统一的核算框架下,本文从多重视角首次对中国参与GVC的特征做出系统性的论述。研究价值:本文对于决策部门评价中国参与GVC的成效,研判国际经济关系,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的前沿出口水平以及出口潜力,并将影响中国出口的因素分为自然决定因素和人为决定因素,分别估计了这些因素对于出口的影响程度,由此确认了中国出口的需求拉动特征。同时,中国出口处于低效率状态,说明其所受的人为贸易阻力较大,随着世界贸易环境的改善,中国仍然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在当前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通过短期政策促进出口企业产能具有重要的危机应对意义。从长期而言,出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注意开发国内市场,启动内部消费,适当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依赖程度仍然是经济政策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1998~2008年SITC Rev.3五位编码产品与制造业22个行业的对应关系,构建行业出口技术水平测算指标。并采用系统动态GMM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部知识变量在出口结构深化与升级中的作用得到强化;外资企业在中国研发投入与创新意愿不足;FDI对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资本深化对中国出口技术水平具有稳健的提升作用。可见内部动力挖潜和影响因素的行业异质性,决定了不同行业应强化有利于本行业出口技术水平提升的因素,在采取手段提高本行业出口技术水平时,应同时兼顾国家外资与就业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标:廓清中国分企业所有制的出口技术含量地域结构及变化动因。研究方法:基于区分内外资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出口技术含量和反事实分析法。研究发现:中国内外资企业出口中来自(内资企业)国内技术含量的比重逐渐强化,表明中国出口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本土技术升级。对计算机业分析发现,其出口国外技术含量地域结构具有稳定性,但趋于下降,而来自内资企业国内技术含量的贡献不断上升。质和量均对中国出口国内技术含量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但更多依赖最终生产工序技术含量的提升。研究创新:首次将中国内外资企业生产异质性纳入分析范畴,科学分析出口技术含量地域结构变迁及变化动因。研究价值:准确理解中国对外贸易技术含量水平与升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2007年中国5万余家规模以上外资企业的数据,使用赫克曼(Heckman)选择模型,分析了在华外资企业的出口决策。结果表明,对外企的出口倾向和出口强度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外资股权占比、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行业特征、企业规模等。由于要素的流动性等原因,外企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不同省份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对国内、外市场接近度的影响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出口依存度似高实不高,且存在明显的结构性不平衡."十二五"时期,我国出口增长仍面临明显的机遇,出口仍有可能获得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对于我国而言,不应追求出口依存度数字上的下降,而应抓住我国外需扩大的机遇,顺应我国出口增长的趋势,加快出口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和出口质量的提高.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提高一般贸易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break down the changes in one variable into the changes in its determinants. Typically, these determinants are assumed to be independent. Us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value added growth as a prototype exam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that several of the determinants are not independent. The determinants are termed fully dependent if changes in one determinant cannot occur without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another determinant. In most empirical cases, full dependence exists between groups of determinants, not between separate determinants. It is indicated that dependencies may cause a bias in the results of decomposition analyses. An alternative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is proposed and the findings are illustrated by an empirical study for The Netherlands 1972-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