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具解释力的汇率决定理论,也是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经常被各国用作制定汇率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建构专用软件PcGive,对1997年1月2007年1月时段的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和中美两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进行单位根和Johartsen协整的再检验,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但不足以成为我国制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1980-2008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中美消费物价指数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究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1980-2008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中美消费物价指数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究购买力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购买力平价--1997-2005年数据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回顾了中外购买力平价(PPP)的实证研究,选择了三变量模型,运用1997年1月至2005年7月间人民币汇率及中美两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和以往的实证研究相比,本文有如下创新和结论:(1)采用近期PPI数据并得出结论,支持人民币PPP成立。(2)采取了非约束与约束的协整检验,得出一般条件下相对PPP成立,而作为特例的严格PPP不成立的差别化结论。(3)在PPP成立的基础上,采用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反映、方差分解技术等深入剖析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学文献,特别是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的期文献中流行的汇率分析工具一定实际汇率的含义,本文证明,由于实际汇率存在着由名义汇率造成的扭曲,因而不仅不是一个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更有效的汇率分析工具,而且会导致决策风险,事实上,实际汇率的作用仅在于检验某一名义汇率是否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对汇率进行调整的依据只能是对购买力平价,本文同时证明,在东南亚金融危期间我国人民币的确没有对外贬值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扩充迪基-富勒(ADF)方法以及恩格尔-葛兰杰(EG)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和EG协整检验,可判别我国实际汇率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从而推断人民币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研究发现,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结果均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非平衡时间序列。在剔除了物价变动和劳动生产率变动因素之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偏差甚至更大。长期购买力平价之所以无法验证,可能涉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体制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低估了。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长期互动关系。结论显示,人民币汇率取决于购买力平价,也反过来影响购买力平价,汇率变动对价格来说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因此,购买力平价可以作为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一种参照,但在确定人民币汇率调整路径时,应该考虑汇率对国际相对价格、尤其是本国价格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验证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解释能力,本文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于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外价格水平差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外价格水平差异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一点与理论结果不符。 相似文献
9.
从欧元诞生之后,其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本文用平稳性检验方法证明了1999年后欧元与美元货币间的长期购买力平价不成立,是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欧元区与美国的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了欧元汇率的走势,用购买力平价预测欧元汇率走势的做法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0.
从欧元诞生之后,其相对于美元的汇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本文用平稳性检验方法证明了1999年后欧元与美元货币间的长期购买力平价不成立,是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欧元区与美国的通货膨胀因素影响了欧元汇率的走势,用购买力平价预测欧元汇率走势的做法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11.
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自创立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运用.与此同时,由于理论本身缺陷以及应用国家的客观条件,致使购买力平价经常偏离市场汇率,以致对一国汇率的升贬值给出错误信号,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本文通过收集数据并计算我国自1994年到2006年购买力平价与市场汇率对比来实证分析该理论对于解释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适用性问题,并对实际存在的偏离现象给出原因分析和观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将于2012年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GDP参与国际比较项目(ICP),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在长期内是否成立是我国能否顺利参与这一项目的关键。在中外购买力平价(PPP)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三变量模型,对1950~2009年间人民币汇率及其中美CPI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旨在为我国参与ICP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人民币汇率错位测算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错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要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失衡,实际上就是要确定人民币的“合理”汇率。用于测算“合理”汇率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均衡汇率理论,学者们各自运用不同理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大量测算。但是两种理论孰优孰劣,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应用,学术界却一直没有进行过深入探讨。本文拟从理论上探讨两者的异同,力求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对测算工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中,有一种理由认为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偏离了购买力平价。但是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需要调整这一命题的真伪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一国的适用性,这种适用性的常用检验方法有两种:实际汇率的平稳性检验和名义汇率与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协整检验,虽然分析结论认为前者的严谨性优于后者,但这两种方法均不支持购买力平价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原因除了购买力平价自身的局限外,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的汇率-价格传导机制不够通畅。既然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并不完全成立,那么人民币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就不能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杨琳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4(5):31-35
中国人民银行于近日宣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简要回顾了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并总结了国际上对中国购买力的测算方法,同时针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PPP之间的较大差异,提出产生偏差的具体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必须结合我国自身的改革进程和现实经济的运行特点来分析购买力平价,才能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购买力平价非线性检验方法的进展回顾及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位根检验下实际汇率通常的非平稳性与购买力平价相矛盾,然而考虑到国际套利交易成本,实际汇率可能遵循某种非线性均值回复行为。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对实际汇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选取带有约束的EST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均值回复速度进行了估计,并给出了购买力平价下的均衡汇率。结果支持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于静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3,18(3):55-56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20世纪前半期汇率决定理论发展的重大成果,虽然它不能很好的解释现实世界.但仍被认为具有“残存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已有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自创立以来就受到诸多关注,并被广泛使用.但是由于理论本身具有缺陷和局限性,其在应用时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一国汇率变动的走势.本文通过对2005年中国汇率改革之后汇率变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汇率改革之后我国汇率变动走势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
单位根检验下实际汇率通常的非平稳性与购买力平价相矛盾,然而考虑到国际套利交易成本,实际汇率可能遵循某种非线性均值回复行为。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对实际汇率的非线性均值回复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选取带有约束的EST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其均值回复速度进行了估计,并给出了购买力平价下的均衡汇率。结果支持了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