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选择自由、主次分明、效率与公平相对平衡、市场和政府责任明晰等特点,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独特之处在于制度移植和制度改造并举。本文从改革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实质”的制度移植与改革困境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经济改革模式引发改革困境的内在作用机制。并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解决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广义上来说,转型是从一个社会成熟状态向另一个社会成熟状态的转变。通过移植先进国家的制度来推动制度变迁是实现转型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历史上,制度移植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俄罗斯休克疗法的比较,文章认为,成功的制度移植需要注重对慢动制度的诱导。而教育、示范、学习乃至奖惩等方式在诱导慢动制度变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制度移植的成功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俄罗斯转型的发生机理和绩效。  相似文献   

4.
李宏 《技术经济》2007,26(5):113-116
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由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以及护理等五大保险构成,其主要特征是立法健全、自治管理、统放结合和三方合作。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逐渐面临着开支膨胀、老龄化问题严重等危机,德国政府积极探索改革之道,希望通过开源节流、增加制度中个人的责任等措施来缓解社会保险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护理保障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护理救助、护理保险两个重要制度安排,两个制度的关系构建将直接塑造国家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格局架构与治理水平。德国是全世界护理保障制度体系探索最早、内容最齐整并被奉为制度典范的国家之一,分析德国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发展过程与结构关系对其他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基于国家治理框架中制度关系的视角,在介绍德国护理救助制度孵化发展的基础上,将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结构调适总体归纳为四个阶段和三次理顺关系。文章认为,两种护理制度的关系以“不同阶段不同优化目标”的逻辑实现了动态平衡,形塑了稳步发展的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护理保障制度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出健全我国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新股发行领域践行的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境外移植制度"水土不服"的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根本原因是移植制度并未成为我国新股发行域中均衡的制度安排.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现实情况,认为权力中心可以引入"监管竞争"和"卖空"机制来协同促成我国市场化新股发行制度的均衡.  相似文献   

8.
There is a new debate on shock therapy versus gradualism in economics, this time referring to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countries.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other European nations has repeatedly been highlighted as a historical example for both the merits and pitfalls of the Big Bang strategy. The present paper argues that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st-1806 reforms in Prussia and in the southwestern states of Germany offers a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historical case study that in the economics literature has not ye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In particular, the case study shows how deeply intertwined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 are, and that different economic reforms strategies cannot and should not be evaluated without taking political starting conditions into account. In view of recent reform experiences it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to see that Prussia offers maybe the first historical case of state capture by the East-Elbian Junkers.  相似文献   

9.
黄文治 《开放时代》2010,(8):146-158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王奇生教授新著《革命与反革命》一书从一种社会化或关键性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动角度,寻求历史演变的线索或脉络,并作了精致素描。本文从革命史研究的新视角、全书流动的脉络、几点商讨与发散思考、革命正义道德去从等方面对其进行不失宏旨性评述,希冀能进一步透视作者的革命政治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Gert D. Wehinger 《Empirica》2000,27(1):83-107
Price stability being among the primary goals of EMU monetary policy,it should be interesting to analyse thefactors that led to the disinflationarydevelopments of the last years. Using a structural VAR approach withlong-run identifying restrictions derived from an open-economy macromodel, various factors of inflation for Austria, Germany, Italy, the United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have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are analysed. These factors are energy price shocks, supply shocks, wage setting influences, demand and exchange rate disturbances and money supply surprises. The latter three are also used to calculate core inflation. Within a smaller model for aggregate EMU data, supply and demand influences are analysed. While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have generally contributed to the inflation decline, monetary policy, enhanced competition, low energy prices and moderate wage setting are featuring most prominent in the recent disinfl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1.
12.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的影响下,产学研管理体制不健全、合作行为短期化和形式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推进。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推动“科学”向“技术”转化,对科技治理体系形成一系列新挑战。为了跨越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死亡谷”,国外创造性地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已经成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成果转化的关键支撑。本文剖析了构建新时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实路径,在成功借鉴瑞士比尔创新园全链条创新服务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泛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探寻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耦合规律。研究发现,不同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承接地的市场化水平对成本推动型产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负影响,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的承接;区域梯度差异不是所有类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在资源推动型产业转移中转移地和承接地间的产业梯度差异表现并不显著;此外,市场推动型产业转移的关联程度要显著高于成本推动型和资源推动型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传统剩余价值论的架构中,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只存在零和关系。本文试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论证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可能存在的正和关系。经历了有关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长期争论,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工人技能升级的长期趋势。这一点为我们运用"成正比"理论奠定了经验的前提。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在国内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本文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将其运用于分析以技术变革和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为基础的价值形成过程,并据以论述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正和关系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这种在不同层面存在的正和关系构成了相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抵销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上海市2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1998-2003年的抽样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一般泊松回归分析和面板泊松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不同的企业专利产出实证模型。与以往文献不同的是,在分析研发经费投入的同时,文章强调从事研发活动人员比例(用来反映人力资本)对企业专利授权的边际贡献。研究发现,企业R&D投入对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企业研发人员比例对专利产出同样具有显著的作用,其弹性高达2.573%。因此,文章认为研发人员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应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  相似文献   

16.
孙文杰 《经济研究》2012,(5):120-131
理解现阶段我国经济系统中劳动报酬的形成机理和产生效率,对于中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重点从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开放背景下1987—2007年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背后动因。研究发现,最终需求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化对我国1987—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最终需求结构、以需求衡量的产业结构、最终需求进口替代、劳动回报率、进口中间投入和投入产出效率对1987—2007年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11%、14%、2%、38%、2%和33%。进一步研究发现,1997年之后,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对我国劳动报酬的拉动系数呈大幅下降趋势,且拉动重心逐渐由国内居民消费转向投资和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1997年之后劳动报酬份额的显著下降。此外,包括劳动回报率、进口中间投入和投入产出效率在内的技术效率变化也是引起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