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低碳经济下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各区域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做了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各个地区都存在并将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12%,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4.
段庆锋 《技术经济》2012,31(2):68-74
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绩效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中,对2002—2009年我国29个省区的碳排放绩效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绩效的变化规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碳排放绩效出现了显著提升;三大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存在较大差异,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局面;技术进步是东部地区碳排放绩效提高的主要驱动力,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升,且中部地区的进步速度最显著;大部分省份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还较低,这不利于实现可持续性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西部地区1996—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双杰  左宝祥 《经济师》2008,(7):129-131
文章在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不同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了我国1996—2005年间东、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不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我国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呈现一种相对下降的趋势;我国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一种相对上升的趋势,这种上升的趋势要好于东部地区下降的趋势。具体分析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会发现,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更多的是技术效率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韩中 《金融评论》2013,(5):26-37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1978~2008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4.7%,而技术效率年均下降0.4%,可见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促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的主要源泉动力。同时,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上,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检验表明,中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a收敛和β收敛,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并朝着各自的稳定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考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超效率SBM模型,采用全局参比的Globe-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中国283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以年均3.5%、1.2%和2.3%的速度增长,GTFP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作为"绿色软技术"的技术效率贡献相对不足;(2)三大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幅东部>中部>西部,技术进步差异是GTFP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环境政策在城市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存在异质性;(3)超大及特大城市、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领先优势,且研究期内不同层级城市GTFP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动态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1992~2007年中国28个省市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七大经济区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个指标,分析了这三个指标对中国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钢铁行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当技术进步促进TFP提升时,总会受到技术效率相对下降对TFP增长的抑制;七大经济区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级差,低效经济区学习和追赶高效经济区的效应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钢铁产业各经济区产能应实现在高效率地区的相对集中,获取行业的规模经济;各经济区都应该注重钢铁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突破钢铁行业能效提高的技术效率瓶颈。  相似文献   

9.
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考虑人力资本的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利用中国29省市生产性服务业1993年~2004年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年~2004年间年均增长6.20%,其中技术进步率为5.90%,技术效率改善了0.30%。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主要作用,技术效率则起补充作用。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增长不平衡,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年到2008年间3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的技术进步在升高,而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却在下降。具体到东、中、西三大部区域经济的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且呈上升趋势,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但中西部的技术效率在下降。这表明东部地区更多的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管理生产经验来推动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却越来越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参数化共同边界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环境约束下2000—2010年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实证结果表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不仅绿色发展效率高,而且生产技术水平更加贴近潜在水平;总体上,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而中西部地区却表现出负增长的现象,东部地区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表现皆优于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的分解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成为了推动我国绿色全雩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甚至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消极的作用;从纯粹技术追赶来看,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不断靠近潜在生产技术,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生产技术愈发落后于潜在水平的趋势;潜在技术相对变动方面,三大区域都表现出技术发展空间不断压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解构及区域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利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将1991年~2007年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要素增长率按照构成分解为技术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并对区域技术效率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以1997年为界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变动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技术效率在整个研究期间都是逐步降低的。(2)技术变动解释了全要素增长率区域差异的75%,技术效率变动则解释了剩余的25%。1997年之前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有利于缩小地区生产差距,1997年之后则成为区域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3)29个省份之间以及三大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的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出明显的发散趋势。  相似文献   

13.
使用1978~200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指数,并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全国、三大地区及绝大多数省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属于技术进步型的增长;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农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间和区域内省际间的不平衡;农业技术效率的下滑制约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TFP的增长,而农业技术效率下滑是纯技术效率损失和规模效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数字经济对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探讨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且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较为稳健。其次,从全要素构成来看,数字经济促进技术效率提升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无论对于技术效率低的地区还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均能促进其技术效率提升。最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只有技术进步本身较高的地区才能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潘丹  应瑞瑶 《经济地理》2012,32(7):113-117,128
为准确揭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在整合国内外1982—2011年46项有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时间趋势方面,1978—2008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3.17%,并且呈现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损失并存的特点;空间格局方面,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三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主要源于农业技术进步。上述结论是基于一系列的不同作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数据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综合结果,能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廖翼  周发明 《技术经济》2012,31(5):93-9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测算2005—2010年中国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项。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一定程度的小额负向增长,技术退步是其下降的根源;在国家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引导下,2008年中国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显著上升;不同地区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即东部地区有所提高,西部地区呈下降趋势。最后提出,加快生猪生产的科技进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是提高生猪养殖的生产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on the productivity of China'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In order to captu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 of R&D on output that arise from ge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across three major regions in China, we use a novel semiparametric approach that allows us to model heterogeneities across provinces and time. Using a unique provincial level panel dataset spanning the period 2000–2007, we find that the impact of R&D on output varies substantially in terms of magnitude and significance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stern region benefits the most from R&D investments, however it benefits the least from technical progress, while the western region benefits the least from R&D investments, but enjoys the highest benefits from technical progress. The central region benefits from R&D investments more tha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benefits from technical progress more than the eastern reg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D investments w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output in both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however technical progress in the central region may further compound the effects of R&D on output with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1998 -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显示:①总体上看,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来自综合技术效率(TEC)的影响;②从各省情况看,Malmquist生产指数空间存在差异,但时间上变化不大;③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看,东部和西部Malmquist生产指数都大于1,而中部地区小于1;④基于高技术产业专利创新效率对不同区域进行划分,结果显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以及低-低型4种类型省域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并不规律,但综合技术效率基本呈现西高东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