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城镇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和城乡社区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谢泽锋 《英才》2012,(12):120-121
中国采取先进行工业化的做法,导致城镇化远远滞后,还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积重难返。纵观各个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道:"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是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客观上要求具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产业体系、均等化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高素质多技能的人口比重、与时俱进的社会观念和意识、科学健全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等条件。当前,作为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和劳动力转移输出第一大省的河南省亟需围绕这些条件,采取有序措施,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区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长远来看,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农村牧区的发展问题,解决全区的发展问题,实现全区全面的小康,必须逐步减少农村牧区人口,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是发挥城镇中心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破解二元结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公共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职责。本报告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深入论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意义,系统归纳了新世纪以来国家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政策及其成效,客观揭示了当前中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若干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近期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本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要向农村倾斜;二是着力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三是建立与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的新型制度政策框架;四是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严红 《城市问题》2013,(1):20-25
我国欠发达地区人口转移型城市化道路带来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加剧等问题,必须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转型,走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并重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单个城市地区坚持城乡统筹、在相邻城市地区发展城市群、在县域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加强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城市规模越大、密度越高,集聚效应就越大,同时节省的资源越多,对人口的吸引力也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后,中国从整体上进入老龄化社会;分城乡来看,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长期超过城镇,呈现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首先从国际视角指出城乡倒置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常态";并基于人口流动的视角,认为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以及流动人口内部"循环更新"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然后,在对流动人口年龄特点、流动特征和趋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提出未来城乡倒置仍会持续,但其内涵将由"大城市—乡村"的老龄化倒置转变为"中小城镇—乡村"的老龄化倒置;进而提出在"中小城镇—乡村"老龄化倒置的"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在2020年前完成两个重要的转换:一是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换;二是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实现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换。这"两大转换"即是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一项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工程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论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及措施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农村城镇化就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经济转型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制度因素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加强制度创新,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市场分割、金融市场约束与迁移人口的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世代交叠模型来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的城乡迁移的长期动态规律。研究表明,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迁移成本和农村的金融约束共同塑造了中国城乡迁移的长期基本特征。农村人员迁移方式的选择不仅仅是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静态反应,更多的反映了迁移人员对不同教育投资水平的长期理性选择。我们的定量化研究表明,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善中国农村的金融环境,可以不断的优化城乡劳动力迁移的数量结构和工资结构,完善迁移人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水平,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和全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加速中国二元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农业现代化的转型进程中,有必要确立中期的动态发展目标——高附加值农业,推进河北省走向农业强省。围绕中期发展目标要求,探索地方财税相关扶植政策,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相对稳定前提下,创新土地组织管理新模式;广泛培育与储备新型农业绿领职业人才,多方面推进农业科技转化工作;加大农业基建直接和间接投入,保障农产品供给有效动态规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河北省城乡"二元"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健发展农村社会改革的进程等方面,发挥财税资金杠杆作用;通过科技保障农业效益,从而稳定社会各方面渐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地区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国现行人口与就业统计对城乡间迁移人口和劳动力有较大遗漏。作者比较了人口普查数据和其他调查数据间的差异,分析了导致差异的原因,据此对中国的城乡人口与就业数据进行了修正。调整后的2012年城镇就业人数增加4700万人左右,乡村就业人数则减少3100万人以上。作者估算中国2012年的实际城市化率已超过55%。作者认为,尽管中国实际城市化程度高于统计显示的程度,农村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仍有很大潜力。如果能够通过改革消除目前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制度等方面的障碍,未来10年我国城市化率能够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绍兴县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向大户集中”的思路,走出了一条新路子。2006-2008年,绍兴县连续三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位列全省县(市)第一。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72元,城乡收人比为1.96:1。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其直接后果之一是:人口的迁移由较为呆滞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使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城市经济学理论,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镇转移,第二和第三产业不断地向城镇聚集,使得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把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当作发展新型农村的首要任务。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每五年计划中都会强调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农村城镇化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笔者将要从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性困境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宏伟 《价值工程》2011,30(5):328-328,F000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伴随这一过程,农村人口流动日益加剧。农村人口流动的数量多、规模大、结构复杂、原因多样。这种流动给广大乡村造成了严重的治理性困境。如乡村稳定"告急"、乡村人口结构趋向"空心化"、乡村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化对农业发展的限制以及人口流动使乡村社会整合度大大降低等四大社会问题。走在历史的大弯道上,审慎而又客观地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健全农村流动人口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投资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强乡村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强化乡村治理的内生变量等。  相似文献   

20.
叶帆 《中外企业家》2012,(23):14-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研究表明,城乡一体化将经历两个阶段,单向的城乡一体化和双向的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农村要素向城镇的集聚过程,而后是一个由城镇向农村的扩散过程。虽然城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