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各类数据超预期回落中步入新常态的艰难期。从短期来看,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外贸回升、房地产投资触底以及消费小幅回暖的作用下于第3季度触底,第4季度小幅回升。但从周期角度来看,2015年不是本轮“不对称的W型”周期调整的第二个底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以及政治经济周期决定了2016年中期才能出现坚实的触底反弹。针对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的10大新特征和4大风险,本报告认为,鉴于新常态步入到攻坚期,很多宏观指标发生变异,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无论从基本哲学、理论基础、框架体系、总体定位以及工具选择都需要全面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2.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措施效果初现,投资增长好于预期,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用电量降幅逐步趋缓,工业生产快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下滑速度减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但国内周期性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双重冲击并未结束,我国经济仍延续2008年4季度的下滑走势.2005-2007年高投资形成的房地产存货和工业产能过剩,还需要2-3年才能消化完毕,在此期间,经济仍将维持低迷.  相似文献   

3.
201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政治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年出现深度下滑,而本轮周期的第二个底部在第3-4季度开始出现,预计将在2017年后期出现稳定的反弹,步入中高速的稳态增长轨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取决于以上七大周期的调整情况,其决定着本轮经济下行的底部以及底部的深度和持续的长度。我们必须对改革动力体系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复苏、世界经济的变异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问题进行高度关注,并认识到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力,在低迷中有繁荣,在疲软中有新气象,在旧动力衰竭中有新动力,在不断探底的进程中开始铸造下一轮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冯科  郝大明 《新经济》2009,(4):40-44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措施效果初现,投资增长好于预期,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用电量降幅逐步趋缓,工业生产快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下滑速度减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的迹象;但国内周期性调整与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双重;中击并未结束,我国经济仍延续2008年4季度的下滑走势。2005—2007年高投资形成的房地产存货和工业产能过剩,还需要2—3年才能消化完毕,在此期间,经济仍将维持低迷。  相似文献   

5.
季度GDP的走势与波动不仅会影响政府的财政收支、企业的盈利和财务状况,甚至还会影响家庭和个人的收入与支出,是宏观经济总量预报、预测与分析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宏观经济总量预测模型是基于同频数据进行的,高频和超高频数据必需处理为低频数据,这不仅忽略了高频数据信息的变化,还影响了模型预报和预测的及时性,降低了模型的预测精度。本文将混合数据抽样模型(MIDAS)用于中国季度GDP的预报和预测,实证研究表明,出口是造成我国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MIDAS模型在中国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预测方面具有精确性的比较优势,在实时预报方面具有显著的可行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今年2季度后,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在8月份经济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如经济增长趋稳、 金融形势趋松、 本文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反弹现象进行详尽分析,指出下一步形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并对进一步改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蒋淞卿 《发展研究》2010,(12):72-77
本文着重分析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特别是通胀加剧的货币政策动因,认为在人民币存量已经偏多的条件下,三季度为了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下滑而再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了2010年9月份以来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预期未来决策层将为遏制通胀压力而出台涉及面广泛的政策措施,但定量工具仍将是控制货币及信贷增长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耿涛  陈孝明 《新经济》2009,(3):64-66
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随着调整。2008年,我国GDP增长仅仅9%,增速下滑2.4个百分点。然而,零售行业对经济形势变化的反应存在一定滞后性。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但从季度数据来看,零售业是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显现走低态势。2008年三季度42家商业百货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14%。  相似文献   

9.
周俣勋 《新经济》2015,(5):25-27
2014年2季度经济数据出现下滑,多项经济指标不及预期值,市场由此产生悲观预期情绪,出现了所谓的“市场悲观论”、“市场崩溃论”。本文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运用IS-LM模型,对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形势以及“悲观论、崩溃论”做具体分析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笔者基于1999年~2011年中国宏观季度数据,运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一个包含政府部门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分析在一定财政规则下政府支出扩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得出了需求冲击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苏燕玲 《当代经济》2016,(6):121-122
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沿着“新常态”轨迹持续发展的一年,不尽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而且伴随着深刻的结构变化,发展方式和体制变化.GDP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标志性数据,其增速下滑是“新常态”过程中最为刺痛的一个方面,其中由于房地产崩盘所引发的内需持续疲软,以及社会可支配财富的深层次套牢等问题最为显著.因此,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蒋淞卿 《发展研究》2006,2(12):34-37
一、引言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研究是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基础,而短期波动研究依赖于高质量的子年度统计数据,其中,季度GDP(Quarterly Gross Domestic Products,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目前最常用的子年度总量数据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这是因为,首先季度GDP适合于作为评估、分析和监控当前经济发展的参照指标,为及时制订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其次,季度GDP能够反映子年度之间的经济发展变化;第三,季度GDP适合于构造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一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以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现实宏观经济环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建模经验,建立了一个基于需求导向的小型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并应用模型在预测期内进行了短期经济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7月26日2006年~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报告发布会分别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同步召开,两地会场通过远程通讯联接,共同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报告》。会议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主编林任君主持。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相似文献   

15.
王军 《经济》2012,(5):50-53
从一季度经济数据看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二季度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1.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风险一季度同比增速比去年4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也从1.9%回落至1.8%,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较快,引发投资增速较快回落。尽管在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速的下滑也是宏观调控的成果。但当前需要警惕经济增速继续惯性下滑、过快下滑,因为这会衍生出许多的问题,如就业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减少,地  相似文献   

16.
一季度,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成效已经初显,部分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宏观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已有所遏制。  相似文献   

17.
一季度,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成效已经初显,部分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宏观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已有所遏制.  相似文献   

18.
《经济月刊》2008,(2):23-23
2月25日,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在北京举行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08年舂季预测发布会,公布对中国2008年至2009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这是CQMM自2006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的第四次预测数据发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国经济数据纷纷开始出现利好迹象,受金融危机影响而严重萎缩的世界贸易也出现回暖,虽然国际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仍在下滑,然而降幅明显收窄.2010年,二季度世界商品出口比已实现8%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经济视角》2011,(9):7-7
8月20日,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主办,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与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协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举办。会议公布了中国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共6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讨和展望,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