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出台的医疗改革方案把农村人口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这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一个民生工程.尽管政府所倡导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解决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是一个不错选择,新型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8年的参合率也达到了90%以上,但由于没有跳出就农村合作医疗模式论合作医疗的思维,同样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形势下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显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旨在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惠民制度,从2003年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运作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在对甘肃省定西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新农合中的筹资机制、“参合率”、农民参合积极性、监督管理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环境,而且也调整了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及医疗服务机构等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总结了这一制度在试点地区取得的成绩,探讨了在实际实施中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确实保障农村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障权利,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对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其宏观运行、结合山西地域的特殊性以及管理等角度入手,发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山西省进一步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
北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抽样调查数据,从北京郊区农民的需求、参与、认知和获益情况四个方面,通过probit模型具体分析了北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及影响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目前在提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区,农民参与程度较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有助于农民就医.京郊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参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身制度设计上的问题也影响了一部分农民的参与,相对其他险种,较低的报销比例及烦琐的报销程序可能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该制度自2003年在全国开始试点并全面铺开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10月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伴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推广和发展,一些问题不断产生。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补偿机制不合理;基金监管力度不够,资金外流占用现象严重;"供方诱导需求"现象突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低下等,都影响着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和长久的稳固性。本文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工作通讯》2004,(12):33-33
问:编辑同志,农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农民群众十分欢迎,但并不清楚新旧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别。请问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在那里?  相似文献   

9.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国力,既是当前解决农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的现实选择,又是建立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卫生保健制度的探索和创新。该制度试点实施以来,有优势,也有不足,如何进一步完善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效果看,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解决,由此,本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兰英 《农村经济》2005,(11):70-7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完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更是广大农村发展生产、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两年多的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政府对该项制度设计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问题制约着该项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本文对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四个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进行入户调查,利用未定权益估值法,采用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出了影响农民对新农合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测算了两种不同的新农合补偿方案下农民的支付意愿值,为我国分步骤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和筹资层次、实现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效果:一个供需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卫生服务市场的供需双方综合考虑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效果.利用2007年4省7县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参合农民和未参合农民在自评健康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就诊情况的差异,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新农合实施前后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新农合提高了参合农民患慢性病的确诊率和就诊率,并改变了参合农民的就诊流向;但是并没有改善参合农民的总体健康状况;也没有显著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收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试点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中的资源配置、资金管理、农民的信任机制和监督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农民作为主体的积极性,完善资金的筹集、运营和监管机制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营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根本性障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留富 《农村经济》2005,(12):84-86
从世界各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和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政策要求与改革实践看,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因此,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障碍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制度体制、观念意识、政府信誉、管理效率、法制建设以及医疗服务供需各方行为等非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模式缺陷、筹资模式、制度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等方面,部分研究结论已经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但部分研究视角已经与实践脱节,出现了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式而忽视制度目标实现的问题。迫切需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标实现、制度运行的工作网络、农户疾病风险识别与医疗资源配置、基于医疗服务供方的医疗费用控制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理论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对比分析新农合和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锁定效应的关系。本文发现,新农保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降低了56.82%,使得农村劳动力跨乡镇流动的概率降低了58.04%。新农保对青年和盛年劳动力的锁定效应强于老年劳动力。参加新农保的本地农民工流动到外地成为外出农民工的概率降低了34.03%。此外,对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新农合对其流动性依然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但参加新农保后,新农合的锁定效应几乎被新农保完全替代。本文研究表明,在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下,调整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非携带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湖南省D县的调查,在对D县新农合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D县新农合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具体优化路径。研究发现,D县新农合农民参合率逐年上升,制度保障性不断增强,农民就医选择权不断扩大,运行管理日趋严格;但仍存在农民受益水平低、实际保障基准有限、实际享受的优质医疗资源少以及农民受惠水平不均等关键问题;缺乏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农民医疗费用分担能力弱、医生道德风险制约新农合发展以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以致资源配置失衡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最大限度发挥新农合对缓解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作用,应从理顺贫困群体医保管理机制、提高农民医疗费用分担能力、严格医生考核制度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四方面优化现有新农合,以促进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创新与谨防踏入的误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可资借鉴的两种合作医疗保险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合作医疗的定位、财政补贴的使用以及合作医疗的管理等3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