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阶段:特点、问题和对策陈汉圣,吕涛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我们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劳动力双向对流阶段;二是农村劳动力社区内转移阶段;三是农村劳动力社区外和地区外转移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进入第三阶段即... 相似文献
2.
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或正在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安全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要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总体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对株洲衡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同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迈等人把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为3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严格控制农民流动、以计划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以跨区流动为主的阶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王爱文则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了更为详细的划分: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业内部富余劳动力问题显现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地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大规模跨地区流动就业阶段;90年代后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趋于平稳的阶段。这些划分,基本刻画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综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关吉吉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劳动部就业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联合召开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6月25—27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近年来国内就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或正在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安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文章认为要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是内陆大省 ,又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 ,农村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 70 %以上 ,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1 1 5% ,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 1 3 0 0多万。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量大 ,给四川省实现经济起飞、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优势条件 ;另一方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久滞留在农业和农村 ,就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因而 ,如何建设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我省现今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一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障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 3种选择 :一是离土不离乡 ,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一、潮阳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潮阳地处粤东沿海,总面积1255.6平方公里。农村总户数35.7万户、总人口182.6万人、总劳动力84.4万人。人均耕地0.25亩、山地0.39亩,土地资源十分贫乏。农村劳动力从事三大产业的分布比例为35:55:1O。在农村劳动力中,累计到本村以外务工三个月以上的达44万人,占总劳力的52%;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10.4万人。从本市农村劳动力情况来看,呈现以下四大特点:一是有进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城乡协调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从农村劳动力的情况看,其特点是: 第一,绝对数量大,增长快。 1982年人口普查,在10.04亿人口中,乡村人口达7.98亿,占79.45%,农林牧渔各业人口3.84亿,占农村人口的一半,占全国在业人口的73.66%,居于首位。其中种植业使用的劳动力3.75亿。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不但实现了农村各业的迅速发展,也使原来被“大呼隆”的劳动组织方式掩盖着的劳力剩余问题日益表面化。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剩余劳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这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一些从事农村政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同志,在今年9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人民日报》农村部联合召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会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必然下降。据1979-1983年世界各国的截面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0.66%,按这一弹性系数估算,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可能下降到40%左右,为此1986-2000年累计安置1.78亿个非农业劳动力,累计需投资13528亿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也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日趋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愈来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做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地农业领域,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二战以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