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模精神既是中国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和集中体现,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对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高校需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立足高校自身特色,创新高校培育方式,从而有效发挥劳模精神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精髓。对高校而言,围绕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强化劳模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引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施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开展的立功运动,既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创举,又是一场生动、活泼、有力的政治教育,也是形象深刻的劳动教育。总结立功运动培育、塑造和宣传劳模典范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其育人本质,对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技能,而且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综合能力、强健体魄、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路径。结合劳动教育的内涵,高校应在劳动价值观教育中输出生命认知价值、在诚实劳动态度培养中输出职业定位价值、在创新精神培育中输出社会适应价值、在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输出感恩价值,实现劳动教育的树德功能,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5.
"劳模精神"进校园是高校弘扬"劳模精神"和培育"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深度跟进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劳模精神进校园"育人资源挖掘开发、转化应用与实践路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集聚丰富高校劳模精神育人理论和实践。高校要通过组建研究团队,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名师工作室",构建育人共同体,促进"劳模精神"进校园。  相似文献   

6.
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开展劳模精神教育为新时代赓续红色基因,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劳动、劳动教育、榜样示范作用等相关论述是开展劳模精神教育的哲学基础。劳模精神是在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为此做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实现人生理想目标的重要价值引领。新时代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整体上是健全的,但部分高校大学生仍然存在劳动价值认识模糊化、劳动价值判断多元化、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劳动价值主体个体化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来加强和培育。  相似文献   

8.
李娜 《进展》2021,(1):104-108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四川省5所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生劳动观还存在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价值功利、劳动行动缺乏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受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观念、个人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拓宽社会劳动观培育渠道、创新高校劳动观培育机制、改变家庭劳动观培育方式、深化个人劳动观培育理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存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劳动教育体系不明晰、考核评价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困境,需要推进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期待的全面性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知情意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能够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优良的劳动精神、锤炼劳动技能,因此高校要着力构建知情意行统一的劳动教育体系,树立“综合育人”观,坚持劳动教育考核“知”与“行”统一,建设发展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及提升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标,科普工作能够在提升大学生科学知识储备、传播科学家精神、塑造科学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以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为出发点,在分析科普工作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影响机制、总结目前高校科普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科普工作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三种实现路径,并分别从科普基础建设、科普人才建设及科普研究建设等方面建立了高校科普工作保障机制,从而对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及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关键途径,也是培育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应坚持“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及“层次性”原则,从课程体系、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以期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将劳模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当前高职院校培育劳模精神要直面认知和实践中的诸多困囿,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发挥协同效应的合力,以实践锻炼为抓手、创新实践育人的途径,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拓展精神培育的渠道是破解困境、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红色家书既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富矿。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背景下,文章试图通过挖掘红色家书内含的价值意蕴,以红色家书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活"载体,探讨红色家书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对助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应当秉持文化创新与传承的精神,结合当前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推动课堂培育、社会教育、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融合,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自信培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大学生幸福观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奋斗幸福观和劳动幸福观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价值遵循。高校应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本领,在课程教育中培养劳动意识,从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五育"并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其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与生活实际脱节等问题。高校要立足大学生生活实际,融劳动、生活、教育于一体,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重构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孝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孝德教育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高校要以具有时代性的孝德教育为内容,通过传统孝亲尊老文化教育和生活实践教育的途径来加强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塑造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塑造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要途径是要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素质,营造浓厚氛围;提倡大学生自主自律,加强其公共精神的自我修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其志愿服务精神;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指示,凸显了雷锋精神深刻的时代价值。雷锋精神包含理想信念、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丰富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思想道德的形成。高校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其意义在于用雷锋精神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大学生自身道德水平及需求之间的桥梁,以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道德品格。为此,高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的教育规律,寻求更具实效性的教育方法,使雷锋精神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有益精神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