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2013年至2022年20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存在滞后性。当绿色信贷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银行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将更加明显。此外,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在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中存在正向完全中介效应。异质性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还会因银行性质和银行规模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国有银行、大型银行的正向影响更显著。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颖 《西部金融》2023,(12):19-30
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金融呈现出长足发展态势,作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部门,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时代背景下将会面临怎样的风险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我国102家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GMM动态面板模型,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会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有收敛作用,货币政策会削弱其收敛作用,资本充足率会增强其收敛作用,数字金融会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和科技投入的传导机制,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监管策略、货币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基于2013~2019年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不同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缓释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明显。(3)金融科技应用于不同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和偏好具有显著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担保结构缓释风险承担,而其他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缓释风险承担。研究结论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风险承担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利用文本挖掘法构建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基于2011—2020年492家商业银行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理论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与银行信用风险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金融科技通过自信效应加剧银行风险承担,增加信用风险;金融科技通过信息改善效应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信用风险;中小银行信用风险水平受金融科技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速实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基于金融科技的“赋能”效应和“挤出”效应,考察了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整体上能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贷款结构调整、银行竞争程度分别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过程中发挥着竞争性的间接作用,此外,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科技“赋能”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金融科技“挤出”效应有反向调节作用。研究从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视角出发,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和监管部门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探讨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选择2015—2019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和城市发展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投放的内在关系。实证发现:一是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银行信用贷款投放规模和占比。二是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信用贷款的正向关系,因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存在差异,目前对东部城市银行信用贷款促进作用更明显。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对银行信用贷款的作用存在结构效应,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的作用相对更重要。四是是否为农商银行在数字普惠金融和信用贷款的正向关系间起着负向调节作用。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提升银行信用贷款占比,需要政府、监管部门、银行和企业居民共同努力,群策群力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夯实信用贷款基础。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间的数据,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和创新能力分别与银行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15家上市银行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对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提升自身的经营业绩。从风险管控指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来看,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比率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银行规模、存贷比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为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其风险承担水平的研究,既有文献多从数字化场景下的信贷市场技术变化与授信模式调整切入,忽视了银行融资市场的影响。区别于此,本文通过商业银行的城市聚类,使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地区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代理变量,利用城市商业银行2012—2022年面板数据,从“融”与“贷”两个维度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论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表现为信用风险(信贷不良率)与经营稳定性风险(收入波动性)的共同上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的风险积累通过成本冲击效应而实现,信贷选择效应并不显著,说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所形成的风险积累,实际源自“融”而非“贷”。商业银行缺乏通过信贷溢价释放负债成本压力的能力,导致负债成本的增加最终形成风险积累。此结论可为商业银行更为精准地选择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业务切入口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2005~2017年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会增加其破产概率,但是,基于动态性检验可发现,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滞后的正效应;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政治级别越高的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越大;相对于非上市银行,上市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此外,没有证据表明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2005~2017年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会增加其破产概率,但是,基于动态性检验可发现,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滞后的正效应;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政治级别越高的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越大;相对于非上市银行,上市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此外,没有证据表明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风险承担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金融科技催生的新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否有效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效率?通过将地区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进行匹配后,使用2011—2020年我国143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显著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效率,使用工具变量、GMM估计及DID缓解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效率的作用在规模、上市、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合资银行以及东部、西部和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降低贷款集中度等方面能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效率。因此,在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大力实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助力信贷配置优化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16家上市银行2007—2016年的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且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变化对信贷投放总量以及社会总产出也会造成影响。同时,风险定价效应、追逐利益效应、习惯效应、杠杆效应作为中国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重要作用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商业银行更有效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2—2012年中国11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利用SBM超效率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GMM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中国商业银行超效率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样本银行的超效率水平逐年提高且差异不大,超效率水平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商业银行的超效率均呈现负向关系且影响显著;风险承担因素对银行超效率的测量十分重要,并且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下的银行超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时,应在宏观层面审慎监管风险承担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金融市场化改革愈演愈烈的研究背景,以1996~2017年全球175个国家(地区)为样本,考察金融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异质性影响,检验银行信贷的传导机制,并结合双循环新格局战略背景总结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启示。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化阻碍了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发达经济体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特征,发展中经济体呈现持续抑制的特征;银行信贷是金融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中介变量,金融市场化主要通过私营信贷渠道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双循环发展背景下,中国应在加大金融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同时,辅之必要的配套监管措施,方可发挥金融市场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以渠道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不仅成为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改善经营绩效的有效路径。以广东省75家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采用 2013—2021年季度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渠道多元化促进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增长,并能抑制经营绩效波动,这种经营绩效提升效应对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商业银行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更为显著;产品多元化对渠道多元化影响经营绩效具有调节作用,其中贷款产品多元化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对渠道多元化促进经营绩效增长和抑制经营绩效波动均有强化作用),而存款产品多元化总体上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对渠道多元化促进经营绩效增长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弱化渠道多元化对经营绩效波动的抑制作用);渠道多元化可以通过增加客户忠诚度、提高竞争防御能力两条路径来抑制经营绩效波动,产品多元化对该中介机制具有调节作用,其中贷款产品多元化发挥“正—正”的正向调节作用,存款产品多元化发挥“正—负”的负向调节作用。农村商业银行应采取渠道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双轮”驱动策略,通过渠道与产品的有效配置协同促进经营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7~2017年中国34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提供的分省绿色发展指数,考察了绿色发展对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投放有助于改善其财务绩效,并且这种改善效应主要来自绿色信贷对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作用;绿色发展水平能够增强银行投放绿色信贷的经济效益,并且这种增强效应主要与地方经济增长绿化度和地方政府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度有关。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政府部门应加强和完善绿色信贷激励政策,以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立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现实环境以及不同银行的实际状况,运用国外先进理论梳理我国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内在机理,探索其政策价值。基于我国3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数据,运用非平衡面板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特殊国情下,银行流动性创造会抑制系统性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流动性创造与系统性风险的负相关性由尾部风险驱动。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银行流动性创造对全国性银行、低股东权益银行、低存款银行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审慎监管选择与协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防止银行脆弱性聚集、金融高质量运行和维护金融稳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探讨金融改革下中国不同所有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差异。我们使用分组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Group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Group)对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985-2010年间成本效率值进行计算。同时,本文引入Tobit模型以解释银行间效率差异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优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改革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具有更明显作用。银行规模、不良贷款率以及直接融资额比例是影响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完善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以及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方式是以后金融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一直是金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目前可获得的年报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国家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控股股东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法人股比例对经营绩效有明显的积极影响,流通股比例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适度的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内3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实证研究绿色信贷政策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财务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城商行没有明显影响;考虑政策时滞性后,绿色信贷的投放对国有银行财务绩效的提高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股份制银行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城商行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国有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可以显著提高非利息收入,而对资产规模、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无明显影响.建议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扩展绿色信贷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适当拓展非利息业务,提升收入多元化水平;建立完善的财税补偿机制,加大对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财政补贴额度,提高其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