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封闭与开放:城中村空间解析——以广州市车陂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云  陈洋  李郇 《城市问题》2007,(7):63-70
以广州车陂村为例,由外而内地对城中村空间进行解析,指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空间类型,具有被挤迫和封闭的外部空间特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城中村仍然保留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现在混合的功能使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村落肌理以及场所的文化传承上,这是城市空间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内部空间的整理和外部空间的渗透两方面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促使城中村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最终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乡过渡聚落形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浓缩着城市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社区组织与发展商以及外来人口等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冲突等种种博弈状态和过程。从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以城中村这一特殊类型的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为切入点,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城中村空间生产的经济基础、属性特征、类型、过程、模式和治理机制等。结论是:城中村空间的生产是制度变迁和社会行动者互动博弈的产物,城中村空间的治理必须以产权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社会经济治理体系;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中村土地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以利益平衡为切入点,促进城中村社区转型和社会融合;以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为引线,推动城乡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是导致"城中村"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中村"的改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城乡边缘村庄这个源头进行空间形态的持续控制,整合并优化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措施。提出了要明确空间演化目标并保持全程一致性、保持村庄空间形态与所处城市地段同步演进、实行区位与阶段相结合的分异导控、协同优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过程等主要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产物,它终究在城市体系中要被其他空间所代替,但城中村这个空间是可以为城市所用.城市的扩张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它需要在扩张的同时补给扩张中消失的绿化与农田,提高自给自足的能力.利用城中村这个空间把城市景观与农业结合,运用生态建筑的模式建立生态圈,建筑不再是不可回收的,而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模块化形式.将城市中城中村空间联系起来建立系统,保障景观的贯穿性,保障建筑的可交流行,保障农副产品运输销售的可行性.在农业与景观的结合加上生态建筑的理念,进而提出农业景观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并从城中村作为设计思路的原点,从城市农业发展趋势、城市建筑发展形态、农业景观三方面,结合空间构成、变现形态、生产模式等来进行分析城中村在未来合理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及其对其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开始认识到,尽管城中村存在许多问题,但它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适应城市化的基础,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就业和收入的角度分析,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城中村区位、居民通勤特征及工作地点三类空间变量,对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包含空间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定量揭示了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对其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杭州市城西若干城中村移民聚居空间的考察,从租居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移民生活空间的自组织特征及其具有的积极性与弱势性,审视了移民聚居空间的现存价值。通过分析其内在矛盾与发展动力,认为应积极促进该类空间的转型,逐渐消除移民聚居空间的弱势性,以改善其城市融入的多元困境。但这一转型过程应在尽量不增加移民居住和管理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过高的生存和生活成本将会迟滞移民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会空间作为城市的要素,具有典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资本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城市社会空间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和符号价值.在当代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意义和理念,被现代意义上的空间意涵所取代,同时,城市化的高速增长,使属于大众的城市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城市社会竞争的本质就是在竞争城市社会空间的占有形式.因此,重新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城市社会空间属性的角度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的价值,以求对构建属于市民社会的新型城市社会空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夜间公共空间是城中村居民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基于对珠江三角洲典型城中村的调查研究,结合珠三角城中村社区夜间公共空间现状与居民的活动行为特性,以居民对夜间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感受与活动需求为基本依据,从空间整理、时间管制、行为模式、个体特性四方面对城中村夜间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出建议,以期契合居民的行为倾向需求,激发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城中村夜间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下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立法价值。但目前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立法理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备等制度缺陷,这与其价值以及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极不相称,因而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立法规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法律制度,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促进法》进行探讨则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功能的博弈过程,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的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街道办事处辖区内通常包含一些村庄(即城中村)。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或由于人口转居或集体资产处置滞后等原因,部分城中村无法纳入属地街道办事处,而依旧由原属乡镇管理,由此称之为"非属地城中村"。非属地城中村存在管理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利益矛盾集中,不仅违背行政区划法的属地化管理原则,而且对城乡统筹发展构成制约。通过对北京市155个非属地城中村和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的实地调查,对非属地城中村的问题、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根据非属地城中村行政管理差异化因素的分析,将北京市的非属地城中村分为飞地村、难点村、滞后村、完成村四个类型;对属地管理和非属地管理模式下的城中村进行对比分析。基于研究,提出城中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属地街道的主体责任及其在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能,同时,对各类型非属地城中村的改革措施、时序和路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 since the mid‐1980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patial category, the urban village (chengzhongcun). The dominant neoliberal urban development regime approaches urban villages as a social, spat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blem, and as targets for aggressive redevelopment and eradication policies. In this article, I propose a spatial perspective that makes use of several theoretical ‘anchor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urban village spatiality o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o explore alternatives to the dominant redevelopment model. I begin by examining the spatial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urban village as a non‐place, arguing that this spatial reading undergirds the redevelopment‐by‐demolition model and tends to obscure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s. I then move on to propose three alternative readings of urban village space, examining it as an everyday space, a liminal space and a neighborhood. Combining these three readings with the ‘non‐place' conceptualization provides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urban villages' unique spatial attributes and social roles, by evoking spatial and social processes that take place in most urban villages across China. Taken together, these spatial readings challenge the social and spatial rigidity of dominant representations of urban villages and supply a much‐needed spatially b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to develop new urban planning models.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市化中,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关乎社会公平,于包容性发展至关重要。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既有研究偏向宏观的理论探讨,对现实中不同土地制度类型和相应的公平结果研究不足。此外,社会公平的讨论多以城市社会为背景,对因乡村自治非农发展而形成的半城市地带的地租分配、乡乡公平状况关注不够。通过深度研究南海,这一集体土地资本化的典型,发现,其集体土地的经济属性历经了生产资料、非正式资产、正式资产和资本化,这四个阶段。非正式资产下,地租区位级差尽归村庄(民),拉大了城郊与远域乡村间在集体和居民收入上的差距,也使村民与外乡人间的收入悬殊。存量改造中的土地资本化凸显地租级差,进一步扩大差距。为提升包容性,政府应增强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能力。  相似文献   

16.
历史性城镇景观,作为一种认知城镇遗产的新视角和协调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引入其解决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中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难以协调的困境,是必要且可行的.首先,厘清了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概念及其双重内涵;同时,阐释了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中的核心理念——层积认知和整体保护,并分析了其在传统村落保护领域的适宜性;最后,提出了"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的传统村落层积认知与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从层积和可持续性两个核心概念出发,以层积认知和整体保护为切入焦点,在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和价值层积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探索其形成的背景机制,并据此从管理变化、民生改善与社区发展、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建立三个方面提出整体保护策略及其实施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郑雷 《价值工程》2011,30(15):163-163
城中村改造关于改造资金的来源问题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信托融资模式,接着就是城中村改造后农民拿到大量的赔偿款后的理财问题确实是很多银行关注的重点。本文从对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一些政策进行了分析,从而引出农民将得到巨额的赔偿,提出了西安市各大银行应该积极吸纳改造城中村农民的存款,这对推动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有着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定乡镇财政地字和负债的范围包括财政总预部分、政府机关财务部分、经管站统筹提留部分。在认定过程中采用审阅法、调查法、分析法等核实赤字和负债的真实性,与原报表数进行调整,最后汇总并计算净负债。因各乡镇情况不同,赤字和负债形成的原因不同,在审计书中应加以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2016,(9):42-44
传统村落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缓慢渐进的演变,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引导了我国农村建设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在新的政策和快速发展冲击下,西南山区的很多村落被边缘化,这些村落该如何发展成为空白。本文通过对怒江秋那桶组的走访调查,通过对农村文化保育和社区营建的方式探讨如何使边缘化村落有再生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