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岸带地区陆海要素相互作用、社会经济持续活跃,物质及相关活动持续、高频地跨越各种形式的边界,因此成为跨界规划的核心地带。借鉴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跨界海岸带空间规划的内涵包括跨行政边界、跨陆海边界和跨治理边界等内容,其关键在于明确海岸带空间规划中的跨界冲突。通过分析厦门湾这一典型地区,得到海岸带空间的跨界冲突集中在海洋珍稀物种及生境生态连续性的维护,流域-河口、滨海陆地-海域等单元的污染防治,海洋能源、围填海空间、产业要素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依据冲突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通过合作协商共识、利益协调机制、区域协同立法、多元共治体系等治理手段,推动海岸带空间的跨界治理和区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体系存在均等化不足、可及性不高和社会力量参与度有限等问题,应围绕公众需求,以公私合作的方式高效利用城市空间开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综合体是开展协同营建的重要载体.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点,结合日本案例、国内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针对各层级城市综合体公共服务提出协同营建策略.我国发展公共服务协同营...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中心城市集群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空间发展战略模式,是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都市区经济体,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实现湖北区域弯道超越、拐点跨越的重要城市集群。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空间特征与发展模式,利用区域关联系统、共生思想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了其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多中心关联关系、多中心协同共生等机理、路径、模式,并从体制、经济与社会维度提出了多中心城市—区域关联与协同共生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区域一体化与公共管理实践的互动发展,区域内不同结构形式和功能类型的合作网络逐步成为解决跨界性公共问题与化解区域治理困境的重要方式。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1-2012年间16个中心城市合作网络数据样本,对区域公共治理合作网络的基本演化形式、结构属性及内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区域治理合作关联呈现出交叉重叠的网络化结构特征,合作网络密度逐年增大,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度较为均衡,但具有中介功能的枢纽型城市还很不发达,政府、市场与社会在合作网络中协作处理区域性公共事务,多层次参与、多中心协同、多种机制并存的区域公共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遵循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化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计算指标权重,基于引力模型建立京津冀预期物流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物流网络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京津冀物流网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关联性,小世界特征明显;网络中节点层级明显,呈现核心-边缘空间分异特征,存在多数交叠的区域子网,同时识别出保定、唐山、邢台等城市在网络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未来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物流水平,推动区域物流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对绿色建筑空间演化规律的研究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对完善生态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呈现明显极化与扩散效益。而小尺度空间分析更能准确揭示其聚集效应和不均衡性特征;(2)绿色建筑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变量作用,集聚效应明显,但目前空间正效应尚限于市级空间尺度;(3)绿色建筑空间演化呈现极核加圈层的点轴发展模式,并由经济或行政高能级地区向低能级地区跳跃式扩散,通过聚集点组织各项资源要素,进而通过圈层扩散和轴带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绿色建筑发展;(4)绿色建筑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同构现象,但空间结构类型多样,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以多个极核或亚核为中心的钻石型组团结构,为绿色建筑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边界融合理论视角下的同城化研究——以广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城化融合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突破口.广佛同城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引领和举措,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以边界融合理论为视角,选取广佛重点融合地区金沙洲为案例,从市场力量与联系流、不同层级政府治理、社会团体影响以及边界社区的独特文化四个维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联系流方面,广佛边界区域居民存在很强的跨界往来行为,其主要的活动目的为休闲娱乐、购物和工作,但是广佛边界在医保就医、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和购房资格等方面仍然有很强的障碍效应.在政府治理方面,同城化基层治理机制尚未构建,镇街政府间的行政壁垒严重,其同城化作用薄弱.在文化层面上,边界区域居民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广佛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即认同自己既是广州人又是佛山人,但不同户籍人口的认同存在差异.在社会团体力量方面,产业协会和镇街商会的同城化作用有待加强.研究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跨界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能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同城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竞争和国家战略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与空间组合形式.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技术演变历程,响应国家的战略意图,阐述了中国语境下的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具体内涵.通过对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特征的分析,基于城市空间理性增长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意味着"要素在空间重新优化配置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应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如何把重点放到推动"专业化分工、市场一体化和集聚"、进一步发挥要素在空间重新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则应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区域政策的新内涵。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已有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导致传统"地区竞争"型区域发展模式的根本原因。新常态下区域政策的核心问题应转向"如何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尤其是跨省域、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如何推进"市场一体化"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厘清中央和地方事权,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应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区域政策进行调整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