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中,空间计量对于空间权重的选择具有敏感性。基于2003—2018年我国271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强、弱行政调节因子构建改进的空间权重,对创新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比较。进一步引入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等因素对城市之间创新溢出的影响,并对创新空间关联进行分解,以探讨行政调节对各个城市创新溢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相互促进作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也会受到行政边界效应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会减弱其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抑制了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可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在经济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能显著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行政调节产生的作用不大。各个城市各创新影响因素表现出的差异性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创新政策与协调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聚焦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结合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Core Periphery Model)的作用机理,围绕园区内1000多家企业以及几十栋重点楼宇的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基于ArcGIS软件结合克里金插值法,运用核密度估计(KDE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网络中心度等模型,对企业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表征企业在园区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验证企业的空间集聚是否能形成产业集聚进而形成产业生态,分析其促进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用。本项目研究将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产业园区发展经营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撑,为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以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心—外围”模型理论地内涵。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支持发展"创客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成为当下热点话题.创客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者集聚地,已逐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为探索创客空间所特有的功能机制,文中分析了创客空间的发展起因,阐释了创客空间由最初的创业作坊逐步发展;并对创客空间与企业合作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创客空间除了具有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外,对于社会的教育、经济以及创新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定位、服务设施、商业模式与企业孵化器也存在显著差异.最后针对我国创客空间发展的现状提出几点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类权重矩阵,以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有效带动本省制造业绿色创新,但会抑制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地理邻近地区更显著。多维度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呈“梯度递减分布”特征。数字化产业发达省份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具有较强“虹吸效应”,不利于整体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以,未来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施行区域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级市数据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区际差异,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点状集聚状态,集聚程度较高,且近十余年间自我强化。在空间集聚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属性"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性"主要表现为:相比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更集中于市辖区;在≥95%百分位的城市中呈现更集中的集聚状态,在向前5%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同时,在高位次城市之间呈现均衡扩散趋势;在75%~90%百分位区间的城市中所占比重增长较快,相应位次城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承载空间。最后,通过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的对比发现,东部集聚最为显著,西部次之,中部集聚程度最小。从集聚模式看,东部地区偏向位序规模分布模式、中部地区呈现均衡分布模式,而西部地区则为混合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上海物流业呈现出高速发展和服务不断分工细化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相应出现物流企业不断集聚的空间节点。应用上海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nX%指标法测度四类物流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参考企业服务类型,定性定量相结合,辨析上海物流节点的功能特征及空间类型。研究认为上海物流业依据自身发展特征和空间偏好已经初步形成分工网络,并呈现出三种价值区段特征:物流(准)管理决策功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物流服务的生产创新功能和一般物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9.
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创新型企业的传统空间区位,也在改变以往以商业和商务办公推动中心城区更新的传统路径。基于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典型实践的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层面,相对城市边缘区和远郊区,中心城区完善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创新企业集聚带来额外收益,同时地方政府推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降低了创新企业集聚中心城区的成本;地方政府层面,创新研发用地是中心城区地方政府追求城市更新过程中,经过权衡的综合收益最大化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中心城区创新型企业空间集聚新趋势塑造的中心城区复兴的新路径,对当前我国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以城区更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文娟 《物流技术》2022,(8):49-52+57
基于福建省9个城市2010-2020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对福建省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一般,2017年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增强;各城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平衡,空间差异较大;福建省物流产业存在空间正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向分散演变,且高度集聚城市占比较少,区域物流集聚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快区域物流集聚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