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环境侵权纠纷不同于传统的民事纠纷,传统的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在面对环境纠纷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文基于环境侵权纠纷的特殊性以及私力救济和社会救济功能乏力,突出了对行政调解机制的现实诉求,分析了当前环境纠纷行政调解机制与诉讼机制协调不力的现状,并从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提升行政调解的公信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重新设定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介入司法监控程序,遏制行政权的扩张;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将行政调解与诉讼机制的衔接纳入理性轨道等方面入手,以寻求行政调解机制的优化路径,促进其与诉讼机制的衔接,从而更好的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2.
股东权利的保护直接维系着公司制度的发展存废。如何更好地维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权益,为他们提供完善的司法救济途径,这在当前显得尤其紧迫。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有提到对股东权益司法救济的手段,但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为了全面保障股权司法救济之实现,必须增加集团诉讼模式,完善个人诉讼,引入派生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证券自律规则无论系行政规则属性抑或民事规则属性,司法实践中都绕不开对其效力的审查。司法审查存在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多个维度,基于自律规则的不同属性,司法审查可能采取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方式。基于专业尊重的考量,司法审查应原则上穷尽自律组织内部救济,但行政救济不应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司法审查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不同诉讼模式下对自律规则效力的司法审查存在不同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健  潘运军 《理论观察》2007,6(6):89-92
在高校实施自主管理权的过程中,因高校自主管理行为侵犯教师、学生合法权益所引起的纠纷一般适用行政诉讼处理.司法介入高校自主管理行为应该适度,应遵循三个原则:高校管理行为是否剥夺了学生、教师的基本权利;高校管理行为对学生、教师的权益是否有重大影响;法院在审查高校管理行为时,对于学术性较强的行为应只进行形式审查.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听证制度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听证制度引入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结果。我国高校建立学生听证制度,诉讼模式或行政听证模式可资借鉴,必须明确听证的范围、参与人,确定具体可行的听证规则。尤其要注意体现学生的权利本位,使我国高校听证制度与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救济手段相衔接。  相似文献   

6.
尽管我国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费的分配主体、分配方法以及分配程序和纠纷救济途径进行了规定,但因征地补偿引发的纠纷依然较多,究其原因是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规则不明确,村民自治在土地补偿费分配中的权力缺乏规制,纠纷的司法救济不完善而行政救济未能发挥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原则和参考因素,强化村民自治涉及成员资格的审查监督,以及确保法院在具体案件中有权审查村规民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宁 《杭州研究》2007,(3):43-49
本文从一次信访权与名誉权的交锋谈起,阐述了信访权的实质是公民获得救济的权利。之后对当前中国的信访活动作了深入观察与分析,指出在目前的三类信访即参与类信访、求决类信访、诉讼类信访过程中暴露出中国当前权利救济途径不完善的现状,阐明应赋予公民另一种“诉权”——信访权,并提出对信访体系的构想:在信访机构下设信访导向组、控告申诉组、纠纷裁决组、司法援助组和困难救助组,并有效吸纳现有的社会组织,从而形成司法为主、信访有效补充的公民权利救济途径,从根本上为当前的信访洪峰寻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8.
行政合同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行政合同纠纷。特别是行政合同违约问题最具有普遍意义,当事人如何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寻求司法救济,成为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分析行政合同违约的司法救济现状入手,指出相应诉讼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行政合同违约诉讼制度的建议,并做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玮珏 《魅力中国》2014,(11):300-300
在当今国际社会,对于跨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是诉讼。但随着知识产权日益国际化、多样化,诉讼解决方式已不能满足国际知识产权发展的需要,各国都纷纷要求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以便弥补公权力的救济不足。本文从跨国知识产权的可仲裁性进出发,进而分析国际商事仲裁模式在知识产权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摘要:信访救济制度功能不健全、行政复议制度救济功效有限和行政诉讼制度救济途径残缺是导致农地征收纠纷救济手段失效的重要原因。文章提出建立一种“以政府管理理念创新为先导,以行政裁决制度为重点,以行政诉讼制度为核心,以其他救济手段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地征收补偿安置争议救济机制,以化解征地矛盾,解决征地纠纷,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实现了诉讼与非诉讼的无缝对接,是一次重大的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司法运行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完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莫小春 《特区经济》2012,(1):112-114
我国《公司法》确认了股东大会决议瑕疵救济制度,但其救济体系有一定的滞后和缺陷。缺乏非诉救济途径的规定、决议瑕疵诉讼类型不完善、行使撤销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诉权主体范围过于太窄、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判决效力界定不明晰。为进一步保护中小股东等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稳定市场交易秩序,建议引入非诉救济途径,同时完善诉讼救济途径的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3.
冯玲玲 《魅力中国》2010,(23):172-172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中提出“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大力发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扩大调解主体范围,完善调解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加强诉前调解与诉讼调解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协调机制,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近年来,诉讼调解制度呈现强势的复兴态势,实务界也把诉讼调解率的提高和诉讼调解的运用作为一种实践中的强势命令。面对诉讼调解的强势局面,更需要我们对之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发挥诉讼调解的优势,也不能片面追求高诉讼调解结案率。  相似文献   

14.
环境纠纷行政救济机制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环境纠纷行政救济途径主要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和环境信访引发的行政处理机制。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运用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解决公害纠纷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意义,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途径:增强法治教育宣传;明确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合法的管理程序;完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作为独立的教育公法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双重性,由于高教方面的法律滞后,高校行政管理中某些处分缺乏适度性与合理性,致使一些诉讼案件发生.解决高校行政管理法制化难题,高校与学生双方要进一步认清相互间的双重法律关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本着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修订校规校纪,对重大问题的处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使高校行政管理走上人性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正轨.  相似文献   

17.
蔡诗俊 《魅力中国》2013,(17):258-258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佘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权利意识不断强化。在公民通过诉讼途径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的同时,公民借助诉讼这一合法的外在彤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动机同样得到了“强化”。实践中民事恶意诉讼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立法上的缺位,对民事恶意诉讼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规制体系,对受害人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救济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民事恶意诉讼。长此以往。必将极大的损害司法权威。本文从民事恶意诉讼产生的原因,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分析。对杜绝恶意诉讼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有助于这一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股东派生诉讼也称股东代表诉讼,主要是由股东针对侵害人(公司的大股东、董事、高管等)提起的诉讼。由于和解制度能够节约司法资源,解决纠纷,而且是当事人合意的体现,因而股东派生诉讼大多以和解终结,但是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而法院应该对诉讼和解进行司法审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司法审查制度,为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和解制度的司法审查提供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浪潮中大规模的房屋拆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但也引发大量的拆迁纠纷和拆迁冲突,由于缺乏公平有力的权利保障和救济,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难于保障.文章以房屋强制拆迁这一公共行政活动为切入点,结合行政伦理学角度,从民主程序、司法救济和伦理道德教育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途径,还公民私权以应有尊严.  相似文献   

20.
韩东 《发展》2008,(7):75-75
一、当前纠纷解决对诉讼纠纷解决的过度依赖及弊端 现实中,与纠纷解决方式有关的一个现象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一元钱官司”频繁出现。由此,我们发现纠纷解决不合常理地、大量地纳入司法调控的范围,表现出“司法万能”的倾向。从完全否定司法的价值到对司法寄予很高的角色期待,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过于理想化、不切合实际的“期待”实为中国司法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不能承受之重。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