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梁漱溟推向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舞台.他对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的苦苦追寻、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探索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反思,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深入探析梁漱溟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贡献,可以更好地厘清那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深沉之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它是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司法文化传统偏重"实质理性",这与"形式理性"的西方司法文化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三十年来以程序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司法改革,其理想与现实、司法的面相与公众的心理期待的矛盾和冲突,是过于偏重程序中心主义的西方经验,忽视本土司法文化传统的结果。董必武的既要守程序又要便民的司法改革思想体现了程序与实质的统一,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反思和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当下的司法改革应当回到尊重中国司法文化传统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术是植根于民族哲学文化思想土壤培育之中的艺术奇葩,是在中国民族哲学意识的长期影响之下,表现民族哲学的生命之流之奔腾不息、气韵生动,具有独特的理论品质和进路。中国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在精神内涵与本质追求上与中国哲学的精神相辅相承、水乳交融,在思想体现、发展演变、理论品性上极现亲和。以天人合一为哲学视域,论文拟对此进行简单的勾勒及分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中西文化论战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大事件,其对台湾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论战的代表人物,胡秋原在论战中从被动卷入到主动迎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超越西化与传统而复兴中国文化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不仅有思想史的价值,对于反思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诞生时起,就受到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排挤和压迫,在夹缝中艰难发展。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劳资矛盾更为突出,民族企业家们为求生存和发展,开始引进、宣传和实践外国科学管理思想,并且尝试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科学管理思想进行对接,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文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一种文化对话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到了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统一,被概括为“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它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整体观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本文将就“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为着眼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如何保存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各阶层人士的主要任务。张君劢于1936年出版了代表作《明日之中国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建设总纲领:"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这一理论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希望通过二者的融合,形成合于现代生活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爱人、爱物的宇宙生命观。儒家思想亲人而爱物,尊重一切生命价值与尊严,形成了既"悲天悯人"又"民胞物与"的伦理关怀。这种关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又是对"人类中心论"的一种超越;既是中国先哲的智慧结晶,也为我们应对现代生态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重任,他们应积极学习、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并吸取其精华.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必要性、达到的目的和坚持的原则作一浅析,对如何正确把握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冲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北京奥运视觉形象设计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传统文化也正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崛起而逐渐被人所遗忘。这种文化现象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设计中可见一斑,具体表现为:"贪大求全"的浮躁心理、缺乏本土文化自信以及呈二元趋势发展的文化艺术教育。我们不应该摒弃中国多民族土生土长原生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东西,应该通过这种带有强烈民族特征的"话语权"来让世界更广泛地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尤其是伦理道德思想,构建了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本文以辨证的观点,对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合理内涵加以揭示和探讨,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德育中引进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其超越时代的永恒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以民为本"的思想有着渊源的历史,古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而今胡锦涛主席提出的"让人活得更体面、更幸福"的思想和温总理的"让人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让人感到安全可靠,让社会充满公正,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执政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理念的延伸与发展。"以民为本"就是我们在施政的时候把"老百姓高兴不高兴、老百姓赞不赞成"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徐宏 《嘉兴学院学报》2011,23(4):115-120
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多元因素与往复起伏的发展视角去解读周作人的思想与散文格调的转变,剖析其由"五四"时期向旧文化旧道德勇猛宣战的战士,蜕变为象牙塔里的"绅士"的原因及其对散文创作风格的影响,力求以客观公正的立场与辩证的科学态度,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研究文学现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尽可能避免单一性、绝对化与形而上学;对"人的文学"与人道主义精神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一个对民族命运与文化产生积极影响的作家必须是一个能科学认识并正确对待历史事件的、有高度民族责任感的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充分展示了其民族特征,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扬弃主要是通过观念更新来实现的,邓小平理想体现的政治思想政治有对传统政治观点的否定和批判,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改革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仍处于重要的精神主导地位,在我国篮球队伍建设中体现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念是对中国篮球文化传承和处理好教练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之间以及运动员、教练员与裁判员等冲突的保证,对于构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加强世界人民的友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融合的过程。两者能够相互融合的原因众多,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经致用"与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视实践的价值与目标基本一致,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能够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同化、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学生高尚道德品质。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优化传统文化,立足教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核心,在整个文化价值系统中向外衍射,形成了"天人合德"的自然价值观、"德本财末"的经济价值观、"人禽之别"的人生价值观、"尽心知天"的知识价值观和"美善统一"的审美价值观,等等。总之,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因此打上了伦理道德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