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虞云国 《中国农史》2002,21(1):64-74
两宋时期,太湖流域可耕土地的充分开垦,水利田的普遍建成,集约农业经营方式的成熟和完善,全国性粮食基地地位的确立,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都标志着太湖流域农业全面而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全方位繁荣创造了条件,使太湖地区社会经济的总体水平在南宋一跃跨入全国的先进行列,并为明清乃至近代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初基。  相似文献   

2.
东亚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阶段:以“均田制”为核心的土改运动,消灭封建地主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制度,鼓励或强制实行土地的小规模家庭占有和经营,保证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结合。40—50年代前,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土地占有制度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被迫成为佃农,地主利用对土地的占有权收取高额地租。这种土地占有制度阻碍着农业的发展,给地少人多的的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危胁。于是,一场旨在消灭封建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运动相继展开,并迅速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整治是依法在农村地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用地布局.利用区位要素进行土地整治模式选择,从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发展区、东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区、中部平原高效农业发展区和西部农牧综合发展区4类区域分别探讨了差别化的农村土地整治模式,并从坚持规划先行,坚持资源整合,坚持尊重民意3方面进行了土地整治策略探索.  相似文献   

4.
清代湖广垸田的滥行围垦及清政府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两代是湖广封建经济的起飞时期,尤其是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湖广地区成了全国的大粮仓,因而有“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的广泛传颂。该区农业经济繁荣的首要条件,是土地的大量垦辟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土地垦辟的全面展开,湖广又出现了如何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正确利用水利为农业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清代湖广垸田过分垦辟、水患加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积极实施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的大规模综合整理,为农业生产提供完整的灌溉、排涝、机械耕作及农产品运输等服务保障体系,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位于福建省中部沿海兴化南洋平原的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太湖地区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史料证明浙西低田稻作种植是谚语产生的主要支撑。历史上太湖流域以种植一季晚熟的粳稻为主。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浙西低田全面开发,农业经济特别是低田水稻生产发展显著,水稻品种增多,以水稻为主的作物种植制度趋于多样化,水稻产量提高。南宋浙西低田水稻种植的进步,促进了浙西经济繁荣,提高了浙西经济地位,催生了谚语。  相似文献   

7.
明朝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朝建立。明朝初期,令民自实田,汇为图籍。朱元璋出身农家,深知民间疾苦,决心打击豪强地主。为进一步严密掌握全国土地田亩的占有和利用状况,用了20年功夫,举行了大规模的土地丈量和人口普查,前后两批都亲自督率,“沿土丘履亩逐一经量”,  相似文献   

8.
云南红河流域所实施的一系列反贫困战略和措施,其基本的依据是高海拔山区人口密集,土地相对稀缺,交通不便,加之森林破坏;而河谷地区土地(主要是荒坡)相对丰富,人口稀少,向河谷地区移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山地区人口对土地和资源的压力,而河谷地区只要水利条件具备即可形成新的以热带林果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区。对红河流域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综合研究的初步发现,上述战略的实施存在着经济、社会及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因素。按目前的开发模式运行,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恶化,从而导致潜在贫困化的发生。该问题直接涉及扶贫与可持续性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这不仅在红河流域,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均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抚州地区红壤开发模式及评价江西省抚州师范专科学校龚美茹抚州位于江西东部,自古为农桑富庶之地,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为其地貌轮廓。全区红壤分布极为广泛,总面积为198...  相似文献   

10.
用经济手段解决资金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各项事业日渐步入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的大背景下,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但水利行业基础薄弱,无疑使这一难题的解决难上加难。山东省水利厅称德州市丁东水库为“全省平原水库建设的样板工程”,不仅是对其在实践中成功进行机制改革的评价,也是对德州水利人以经济手段解决资金难题的最高褒奖。德州位于黄河之畔,每年有15亿m3黄河水滋润着这片10341km2的土地。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黄河开始频频断流,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沿黄地区水的“赤字”也越来越大。一所城市的持续发展,全部依赖水的这道“…  相似文献   

11.
马强 《中国农史》1999,18(2):29-37
本文分三部分,运用历史文献与近年来考古发现资料,考察、论述了先秦至隋唐汉中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主要对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土地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水利兴修等作了重点探索,本文认为先秦至隋唐时期汉中地区农开发虽历程缓慢、曲折、但古代先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汉中盆地良好的农业地理条件,较早的农业开发使汉中地区在旧中国、秦汉时期即成为西北著名产粮区,并对秦汉王朝的确立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唐代开始的“畲田”经济拉开了秦巴山区山地农业开发的序幕,由于汉中环境较为封闭,加之常受战争、流民及周边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冲击,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渔猎、采集经济在北宋以前一直在农业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农业土地占有方式,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有官田(公田)与民田(私田)之分。明清时期国有土地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采取屯田制经营。民田的经营形式,则有自耕农经营、地主佃仆制经营、地主雇佣制经营、地主一般租佃制经营、农奴制经营等各种具体形式。其中地主一般租佃制经营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封建农业土地关系上,它既继承了历代封建农业的基本制度,同时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定条件,出现了一些封建社会晚期所孕育的特征:第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急速发展;第二、封建宗法关系减弱;第三、永佃制盛行。永佃制是租佃形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经济所特有的弹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鉴湖又称镜湖、南湖、长湖、大湖,为后汉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筑成的人工湖。分布于古代会稽、山阴两县境,略大于今绍兴县,是江南最古老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其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沿湖设大小涵闸70余处,灌溉土地近万顷,发挥作用800余年。宋以后,由于湖区淤浅和人口激增,围湖垦田现象加剧,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终于堙废为田。  相似文献   

14.
解放前江苏省土地占有的高度集中使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农或雇农,不得不忍受地主的繁重剥削,从而使江苏省的租佃关系也较为发达。江苏农村地租有实物、货币和劳役等三种地租形式,地主无论采取哪种地租形式,其租额都较高。佃户除了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等正租外,还要向地主交纳押租和副租。佃农不仅给地主纳租服役,而且还要给政府交纳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得不借债度日,忍受高利贷的盘剥。因而广大农民的生活已陷入绝境,农村经济十分枯竭,生产力停滞不前。欲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15.
南宋江南圩田开发中,政府公共职能发挥极其重要,其兴修、管理、控制职能,不同时期体现不同。高宗时期,主要体现在兴修上,而管理和控制是欠缺的,以解决政权稳固、财政和民生问题。孝宗、光宗时期,以管理和控制为主,以缓解圩田水旱灾害。宁宗以后时期,政府放弃兼顾民生的圩田政策,再度采取偏重租课的圩田政策,管理围绕圩田租课进行,控制是圩田开掘和放任势家重新围田并行。南宋江南圩田开发中的政府公共职能发挥特点:南宋政府圩田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增加财政收入;重兴修而轻管理和控制;对私人滥开圩田控制不足;圩田兴修与水利建设结合不够等。由于政府公共职能发挥不足,江南圩田特别是太湖流域圩田开发失控,使生态破坏严重,水旱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大兴区位于首都南郊,面积1035平方公里,为永定河冲积平原,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1999年,大兴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区委、区政府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把土地整理作为土地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做到田、路、林、电、水、渠全面配套,把土地整理推向了一个新水平。一是在开发规模上由原来的分散开发转为集中连片开发,二是在资金上加大了投入,在设施建设上提高了档次。1999年至今共新增耕地2.55万亩,真正实现了“占一补一”的耕地动态平衡。改造后的土地成为粮增产、果飘香、瓜满地、花满园的富民田,同时…  相似文献   

17.
元代安徽地区的官田和民田多得到了有效开发与利用。官田主要用于充当职田、屯田、赐田、草场、牧地等,占有主体为封建国家。在官田中,屯田最发达,分布广,延续时间长,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民田占有主体为官僚地主、一般富户地主、宗族地主、自耕农、民办学校、寺院等,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民田中,族田、学田较发达,地域特色明显。在官、民田中,租佃制经营方式十分流行,地租形态以实物地租为主,也存在货币地租,但不普遍。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关于土地制度的讨论中,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想象,以为只要换了一种土地制度,农民就可以从中获益,就可以人人成为地主,农民就可以富裕起来。当前农村之所以还是穷,农民之所以还是苦,就是因为制度不行,尤其是土地制度有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分田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分田到户后,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无法富裕起来,小岗村人称之为“一夜迈过温饱槛,三十年未过富裕门”。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积极实施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的大规模综合整理,为农业生产提供完整的灌溉、排涝、机械耕作及农产品运输等服务保障体系,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位于福建省中部沿海兴化南洋平原的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是当地粮食和蔬菜的主产区.  相似文献   

20.
蓝勇 《中国农史》1996,15(2):59-68
本文认为明代三峡中部地区水利发展明显落后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畲田农业占有较大的比例,但畲田从烧木走向烧草,畲田农业即将退出三峡地区的历史舞台。清代初年三峡地区农业垦殖仍是土多田少,但西部地区在水田运动风潮下,田的比例相对更大些。清中后期三峡地区册载的田土比例中土的比例增大,而实际上的土的比例会更大,这是清代三峡地区移民旱地垦殖风潮的结果。三峡地区水利发展极不平衡,三峡西部地区水利发展明显优于中部地区。因此,我们对于三峡地区的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