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定安 《辽宁经济》2004,(10):20-20
把信用、信誉问题放在理性的层面上来认识、思考,它是理性的,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这本书里提出了关于“理性的狡猾”的问题。他在论述当中说:现代化就是要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人们的动力是什么?就多数人来说,是人的贪欲。人对钱财的一种贪欲,这种贪欲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杠杆。所以说,黑格尔不是从一般的道德层面上来谴责贪欲,  相似文献   

2.
庄严 《开放潮》2002,(2):36-38
随着我国加入WTO,“信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努力建设信用文化,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增强企业和公民的商业道德观念。为此,本刊记者在福建省“两会”召开期间,就如何建立福建省社会信用体系问题采访了出席福建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部分委员以及会外一些省内权威人士。  相似文献   

3.
小议诚信     
王镭 《辽宁经济》2004,(2):32-33
目前,诚信问题备受关注。“信用”、“信誉”、“诚信”等词在社会上尤其在经济领域和相关媒体上频频出现。金融界、企业界呼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甚至有人倡议设立全国诚信日。可见,我们的社会信用问题的确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相似文献   

4.
李志俭 《发展》2002,(8):31-31
一直以来,“信用”问题既是国人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着企业的难点。我们就“信用”采访中国市场信用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信用管理专家蒲小雷先生的文章,明确了“信用”的经济概念,企业存在的信用危机,以及企业如何加强信用管理问题。记者:最近“信用”这个词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很高,您能讲一讲什么是信用?蒲小雷:西方“信用”(CREDIT)这个词是纯经济学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的滞后产生的活动,信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和个人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我国对信用的理解要广泛得多,除了经济概念,更多地加入了社会学概念,表示道德…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信用缺失作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要全面认识和分析社会信用缺失的表现、成因,采取有效根本措施,尽快整肃社会信用,重振良好社会信用风气。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信用形式相继出现。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用秩序混乱的问题日渐突出。本文对我国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我国新的信用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析我国企业信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用贫困,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阻碍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进程,影响中国国际竞争能力的重大问题。企业信用是信用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说明了国内企业信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企业信用贫困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戴新庚 《江苏经济》2003,(12):46-47
江苏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省份。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是当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近年来,我省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晓亮 《发展》2002,(3):5-6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在本质上是同一概念。但世界上人家只认市场经济,不认商品经济概念。中国在加入WT0的谈判过程中,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市场经济概念,只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怎么给人家解释都解释不清楚,这样就耽误了6年时间。可见市场经济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一种体制。中国加入WT0以后,必然要在许多做法上同世界接轨,必然和必须加快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转换政府职能,等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也可以称之为交换经济,主要以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而交换必然要发…  相似文献   

10.
建立我国信用体系的制度安排及信用评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上看,信用制度与发展经济形态有关。在经济转型期,信用制度失缺大大抬升了社会的交易成本。从理论上说,完备的信用制度供给包括法律、中介机构、政府等多重因素。本文分析了这几种制度形式的各自特征和效率比较。本文认为,尽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评级机构最有效率,符合帕累托优化标准和国际惯例,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信用的机制,并简略介绍了其主要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丁立义 《辽宁经济》2004,(10):22-23
处于转制阶段的我国经济,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和现象,严重限制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使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加大,效率降低。这是任何非市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即使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得比较完善了,失信现象也难以完全根治。  相似文献   

12.
建立我国信用体系的制度安排及信用评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上看,信用制度与发展经济形态有关。在经济转型期,信用制度失缺大大抬升了社会的交易成本。从理论上说,完备的信用制度供给包括法律、中介机构、政府等多重因素。本文分析了这几种制度形式的各自特征和效率比较。本文认为,尽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评级机构最有效率,符合帕累托优化标准和国际惯例,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信用的机制,并简略介绍了其主要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3.
《辽宁经济》2004,(10):18-20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除了需要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技术创新外,其根本是要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为振兴辽宁提供体制和制度上的坚固平台。本刊选发了我省部分专家、学者就辽宁省必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所做的论述,以进一步优化辽宁经济发展环境。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问题、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十年回顾我国社会信用问题第一次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当时,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工作的通知》,在中国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方式提出了社会信用问题。1991年原国务院生产办就在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领导下,组织进行了清理企业“三角债”和“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其目的就是力图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经营行为和经济秩序问题(实质就是社会信用问题)。当时,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拖欠债务、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可以说当时的工…  相似文献   

15.
何叔飞 《中国经贸》2011,(10):104-104
湖南省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相关法规未有效执行、信息末完全共享、服务机构中介作用未充分利用、信息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各职能部门应该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并向中介服务机构开放;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产品研发满足市场需求,并将信息产品进行市场化推广;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带头使用信用产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信用信息服务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咨询活动,应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发展我国的信用信息服务行业。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该发挥立法、执法以及标准建设的职能,而不应该从事征信和评级活动,建立庞大的数据库,乃至通过行政性的手段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加快政府信用信息公开的立法,促进政府信用信息公开。另外,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开展信用教育与信用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信用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个被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就是在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中信用缺失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没用信用,就没有秩  相似文献   

18.
信用衍生工具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意义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信用互换、信用期权和信用关税票据等几种目前市场上最常见信用衍生工具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对信用衍生工具在中国可能的应用及具体措施设计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证券市场上,社会信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交易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到整个信用体系的发展。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信用机制采取的法律措施是:完善上市公司的信用约束机制;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市场交贸的信用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上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议程,如何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从哪里人手,怎么切入,成了一个十分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不久前闭幕的“2004年中国诚信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北京中解四维信用管理研究所开发的“信用管理专用章企业身份信用管理系统”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家璐在听了发明人韩少杰的介绍后频频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