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2020,486(12):169-188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相似文献   

2.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2021,486(12):169-188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2006年10月16日至2016年8月29日期间沪深港股票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结果显示:"沪港通"事件加强了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沪港通"实施后,沪深与香港股票市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与牛市行情相比,熊市行情下短期波动的调整速度更快。鉴于此,从投资者、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等角度出发,建议投资者需谨慎投资港股、监管部门应加强两地合作、上市公司通过向香港上市公司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来促进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深港通于2016年12月5日正式开通.深港通的开启无论是对内地股市还是香港股市都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这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对于开放的决心,也意味着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但两地股市的互联互通会像沪港通的开启一样,不会产生立竿见影之效.比如,不会有大量外国投资者流入内地股市或大量外国投资者涌入香港股市,双方的投资者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已经实施沪港通但尚未实施深港通的研究背景,以10家沪市AH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为处理组样本,10家深市AH双重上市公司股票为对照组样本,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沪港通实施前后AH双重上市公司股票成交额数据的平稳性,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实证考察沪港通实施前后AH双重上市公司股票在沪深港市场的动态竞争关系及其变化,分析沪港通的实施对沪深港股市竞争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实施对AH双重上市公司股票在沪深港股市的竞争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且缓解了内地证券市场与香港证券市场之间的竞争剧烈程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过程中,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的"沪港通"和2016年12月5日正式启动的"深港通"都将注定成为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两者对于深化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人民币走向世界舞台以及香港金融圈的扩展意义重大。"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启用为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进行双向开放与彼此连结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两地资本主义市场的良性运行和互利共赢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简述"两通"的基本含义和发展历程,后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结合,阐述"两通"在资本市场开放中产生的影响,紧接着探寻在开放中存在的风险,最后为促进"两通"平稳运行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沪港通和深港通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制度,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将2010—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沪深港通制度的落地实施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治理能力在沪深港通制度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融资约束较大、规模较大以及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中,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发挥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沪港通启动之后,深港通何时出台及有何特色已成为市场关注的一个热点.预计深港通将会维持与沪港通类似的基本框架与模式,并根据市场需求在投资标的、额度、结算等环节加以完善.由于在深圳上市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行业多样,预计可为海外投资者提供有别于上海股市的多元化选择.展望未来,作为内地与香港股市进一步互联互通的举措,深港通势必会提升两地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并为银行与证券等金融机构业务提供新机会.  相似文献   

9.
沪深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20年沪市和2012-202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Staggered DID),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沪深港通资本市场开放机制有助于降低股价波动性,且该作用在治理水平较低、代理成本较高以及没有QFII持股的公司中更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引入境外投资者,吸引更多分析师关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外部监督水平,进而降低股价波动性。本文研究丰富了股价波动性的相关文献,为中国深化资本市场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代理成本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聚焦股票市场开放的微观公司治理效应,采用2013-201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深港通机制能否缓解上市公司代理冲突,并进一步研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深港通机制能够通过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来缓解企业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沪深港通机制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8—202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和2012—202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Staggered DID),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研究发现,沪深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股票流动性,且分析师关注的提高是沪深港通机制提升股票流动性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沪深港通机制对股票流动性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没有QFII持股的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中。  相似文献   

12.
《时代金融》2019,(5):125-126
在我国资本开放的进程中,香港正在逐步成为一个连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和世界资本市场的重要枢纽。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应运而生,那么,以沪港通、深港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机制的实施效果是否能够达到政策预期、是否影响了相对应股票市场间的互动关系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股票价格和交易金额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股市互动关系的研究综述,发现现有文献多从股票交易价格的角度出发,而从交易金额或者是交易价格出发的关于股市之间竞争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2016年12月5日在深交所举行的"深港通开通仪式"上表示,在国际金融处于不确定、不稳定的状况下,开通深港通必将为国际、国内金融市场注入正能量、信心和信任。他表示,沪港通、深港通好比两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汇集内地、香港及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技术、信息、智慧、文化,从而惠及内地、香港及全球的经济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深港通的开通不仅给高净值投资者又一个海外资产配置的  相似文献   

14.
资本市场变革如何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金融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制度创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以高管在职消费为切入点,利用沪深港通这一外生政策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标的公司高管在职消费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高管在职消费水平.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信息环境、提高货币薪酬激励效果以及促进股利支付等途径抑制高管在职消费.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对高管在职消费的外部治理效应亦存在持续性.本文不仅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也拓展了在职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亦为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己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8月16日的表态,引发热议。在各类题材推荐和一致看多之外,这一举措可以真正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16.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启建立了内地与香港地区两市资本的联通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一项探索性举措。本文基于有效市场理论分析表明,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将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随后分别选取了政策实施前后上证、深证股市陆股通和非陆股通股票日交易数据,构造了反映股价信息反应程度的指标、反映股价信息反应速度的指标来衡量沪港通标的股票的定价效率,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沪港通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票定价效率,市场信息反应程度有所提升,但信息反应速度并无明显改善,总体而言作用仍然有限,而深港通的开通效果更为显著,在信息反应程度和速度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外生事件,探讨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机制实施后,沪深港通标的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升。在进行更换回归模型、剔除干扰数据等稳健性检验后,以上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在两职合一、两权分离度高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此外,资本市场开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在高成长性和低成长性的企业中无显著差异。本文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微观效应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开放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田华  贺俊博 《上海保险》2016,(10):22-23
2016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已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近期,中国保监会也正式颁布了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可以预见,未来保险资金将全面参与"沪港通"和"深港通"业务试点,这将对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上海保监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企业短贷长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问题,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分析师关注和提高市场流动性能够抑制企业短贷长投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样本企业是非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以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沪深港通”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理解企业短贷长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领域的经济效果研究,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纵深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深港通”互联互通制度的准自然实验场景,本文通过Word2Vec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方法获取上市公司年报中描述未来发展的词频,构建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指标,进而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前瞻性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深港通”有助于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前瞻性信息,其年报中将来时态的词频显著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越高,资本市场开放对前瞻性信息披露的正向影响越强。此外,“深港通”是通过增加前瞻性描述内容与描述语气这两个机制,增加年报中对未来展望的描述。“深港通”对前瞻性的正向效应存在于信息透明度较高、有效内部控制的公司。研究结论表明,坚持资本市场持续全面开放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与改善会计信息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