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提高,产生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技术相结合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即"互联网金融"。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为我们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让我们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以期待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风险。保险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行业的发展也应该积极的应用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保险的营销,在充分利用网联网金融这个平台的同时,要不断的根据市场环境对营销模式进行完善,以更好的规避风险。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模式也在不断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仅给我国的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其本身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本文将对互联网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旨在更好的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得到了普及性的应用,进而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社会各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在网络消费的刺激下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其模式更加的多样化且开放化,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更加的民主化,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进而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随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凭借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的优势,互联网企业逐步涉足我国金融行业,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本文尝试着通过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与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并提出能够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帮助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随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凭借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的优势,互联网企业逐步涉足我国金融行业,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本文尝试着通过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与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并提出能够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帮助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随之即来的便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兴起,也正是处在了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阶段。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传统的银行甚至是传统的金融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这也是我国金融业的时机与挑战。本文就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现状,商业模式和原理,以及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2013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多的便利。网络技术也已经逐渐进入到金融行业中,互联网金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金融的监管模式,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内容,希望能够为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同时网络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捷。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现阶段其已经延伸到金融行业之中,因此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一类型的即溶企业也成为我国金融行业体系在进步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进行分析,重点探索新金融的监管模式,探讨和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内容和本质,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当前社会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而在互联网时代下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运行模式,其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与金融活动两方面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殊金融模式,在该种模式下金融活动的便捷性与信息化程度相对提高。但是,互联网金融视野下金融消费者主体权益也有所变更。且在权益认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使得很多消费者权益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尤其是在我国与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完善,消费者权益受到较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并就当前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加以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将金融消费者与一般消费者加以比较,提出应当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希望能够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活动提供一定的秩序保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使得传统金融业务逐渐出现了改革与转变,推动了市场环境以及主体需求的变化,并演化出互联网金融这一全新的金融模式。本文就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理论基础入手,结合三大金融主体的金融需求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互联网征信体系必然会逐步建立起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及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我国学者谢平和邹传伟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定义,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几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并基于这些模式提出建设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一些具体措施,最后总结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应该由政府和社会一起做。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转型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日益紧密,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生态等受到了影响,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也不能因循守旧。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谢卓君 《时代金融》2014,(6X):49-50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近两年渐渐兴起,以大数据、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渗透到了传统的金融领域,并且正显现出其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替代效应,其中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本文简单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谈起,简要分析其发展的特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近两年渐渐兴起,以大数据、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渗透到了传统的金融领域,并且正显现出其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替代效应,其中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本文简单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谈起,简要分析其发展的特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信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占据的市场份额非常大,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尽管传统金融模式受到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比较大,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带来传统金融模式的发展机遇,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势,并且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金融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  相似文献   

18.
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变化,互联网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得到快速普及,使得整个社会行为模式发生变化。银行业也受到不断挑战,互联网金融业务正在取代传统银行业务。了解互联网金融对农业银行的冲击性,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改革措施,对于提高银行业务发展,增加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龙国新 《时代金融》2014,(6Z):98-99
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变化,互联网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得到快速普及,使得整个社会行为模式发生变化。银行业也受到不断挑战,互联网金融业务正在取代传统银行业务。了解互联网金融对农业银行的冲击性,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改革措施,对于提高银行业务发展,增加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金融业务量的不断提升。但基于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在立法与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与缺失。因此产生了监管滞后、监管真空、监管重叠的现象,进而加大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如何有效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并找寻新的发展途径,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相关风险类型,并对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进而对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