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监管形势下,消费金融和场景的结合逐渐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关注焦点。本文从场景化消费金融的内涵、特征与趋势出发,通过分析消费金融场景化过程暴露出的场景构建问题、行业乱象频出、征信体系和风控技术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其表现形式给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模式日益兴起,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追求金融需求同场景相融合的需求日益高涨,而互联网金融趋于场景化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研究金融产品同场景相结合,引导金融市场向垂直领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场景化金融的概念和发展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分析支付宝的场景化发展现状和场景化的应用,指出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改变产品设计出发点、充分利用大数据发掘场景、加强信用、风险体系建设等,同时对产品设计中场景化金融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消费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结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本文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典型代表蚂蚁花呗为例,对蚂蚁花呗风险管控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适合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人们从“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向“超前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消费模式也从生存型向服务型和发展型转型,社会消费升级促进消费金融爆发式增长,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悄然转变,消费者越来越认可超前消费、信用消费的消费模式。互联网消费金融迎来高速发展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首先根据以往学者相关研究,提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概念新认识,其次研究了当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科技+消费金融的产物,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高金融交易便捷度、降低金融交易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改善金融消费者体验大有裨益.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应用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出台,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在拉动社会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系统梳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视角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并从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进行金融消费者分层、引导金融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和负债理念、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宣传工作、打破信息孤岛、以沙盒监管测试技术适用性和安全性、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经营活动的监测等方面提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采用简单OLS估计和工具变量法,考察金融素养对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素养对家庭消费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素养能显著提高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并显著改善优化家庭消费结构,互联网金融在金融素养提高家庭消费总支出、优化消费结构的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金融素养对农村家庭和中西部地区家庭消费总支出和消费结构优化的促进效果更明显。鉴于此,本文建议积极推进金融知识教育,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金融科技等手段实现消费再升级。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子网络技术也不断应用在各个领域,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相互融合,就会繁衍出各种不同的新生领域,在这其中具有很重要的领域就是互联网消费金融。虽然各个都在日益完善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弊端也在日益凸显,相关人员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还不够了解,相关管理力度不能满足时代要求,从而影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本文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找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管措施。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诞生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创新产物,其发展扩张与网络消费增长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本文从我国当下电商领域呈现的新特征出发,对互联网消费金融支持网络消费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线上线下场景联动发展,关注电商平台格局变动、提前布局潜力赛道,持续深耕低线城市及年轻消费群体等是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消费金融促进网络消费的重点路径。此外,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面临的诸多风险性问题和发展瓶颈也不容忽视,制度短板的补齐、征信体系的完善以及产品“促消费”功能的提升均为推动行业规范、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11.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未来消费必然趋势,作为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常常面临风险意识薄弱而造成经济损失。为了研究不同的风险特征对大学生消费意识的影响强弱,本文设计问卷对以淮海工学院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展开了调查,根据30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构建了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他们的风险意识水平。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安全风险、维权风险、自控风险、法律风险四项指标的风险意识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2.
《时代金融》2019,(5):127-128
近年来,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消费金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产生并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际调查的方法,立足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生发展,着重分析其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成本、创新产品、转变服务理念、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的建议,以达到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冲击下,改善商业银行经营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兴经济形式席卷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如日中天。2014年以来,一大批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方便了新生代消费群体——大学生、工薪阶层等的日常消费和中长期消费。然而由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征信体系发展不健全、风险防范措施不足,加之互联网金融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使得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良莠不齐,出现了一系列扰乱金融市场的现象。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更好地契合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和服务好大众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自2014年余额宝的推出,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支付手段、为更多平台提供机会、增强大学生购买力、为交易提供服务、风险较大、影响青少年身心方面健康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校大学生消费模式的未来走向及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一种创新型消费金融工具,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消费金融由此进入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有效把握机遇,并认真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当然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处在初级发展时期,传统消费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要求互联网消费金融可以破除发展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力求多方力量的优势互补,让互联网消费金融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消费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产生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其本质属于信用活动,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它更为强调客户体验性和服务可得性。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在经营模式、征信方式和服务对象等方面呈现了新特点。为了促进和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市场制度环境、主体、配套制度、服务范围及消费信用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在热议中不断升温,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使得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消费权益纠纷与保护问题愈发凸显。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消费的现状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消费金融对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及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经济发展迅速,金融行业发展迅猛,由此产生的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然而因为法律具有滞后性,各国对金融行业尤其是金融消费的规定参差不齐,而我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保驾护航,因此本文着眼于我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广州,作为典型代表,开展调查研究。金融产品种及其纠纷类繁多,因此本文选取银行理财产品为视角切入,挑选典型案例,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望能管中窥豹,为金融消费领域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显然,校园分期产品所在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风险认知立场的共性,使得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操控机制导致了大学生新兴消费观念及理财方式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瓶颈约束,同时更进一步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对校园分期交易平台所推广、营销产品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