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房价波动为基础的DSGE模型,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了房价波动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效应。基于我国经济的模拟分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从协调机制来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当分别以房价稳定与物价稳定为目标,均采用标准的泰勒规则,而非其他更为复杂的多目标规则。(2)从协调策略来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市场制定有差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同时配合货币政策,这样既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房价调控的结构性功能,又能弥补货币政策对房价总量调控的不足。(3)从协调效应来看,协调不仅能够实现对房价波动的有效调控,而且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损失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2.
李海霞 《中国外资》2011,(20):187-187
近几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市场上投放的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造成了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居高不下。从2009年至今,国家从金融调控政策、税收调控政策、土地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市场上投放的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造成了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居高不下.从2009年至今,国家从金融调控政策、税收调控政策、土地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对北京房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面对全国房价普遍上涨趋势,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调控房地产市场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但调控的效果如何有待检验和论证。本文以北京房价变化为例,分析和实证了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并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军  胡蓉 《海南金融》2020,(1):58-67
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不仅隐藏着巨大风险,而且一定程度上扩大贫富差距,因此政府不断出台调控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本文对房价波动及调控政策效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房价动态演化的内外推动因素及调控政策协调规则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列举了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调控政策与房价动态稳定相悖的种种表现。为构建有利于房价动态稳定的长效机制,建议调控政策不仅要体现住房准公共品属性、要有利于市场理性预期的形成与稳定、要协调短期调控政策的经济增长与民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6.
一、房地产企业信贷的主要风险(一)公共政策与法律风险1、政策调控风险。政府为抑制投资过热、房价过高等现象,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商业银行对信贷政策的把握,或通过修改有关房地产税收、土地出让等方面政策引致房地产企业建设资金紧张、房价下跌、市场冷淡等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金融化、泡沫化倾向较强,是金融系统最大的灰犀牛。本文通过构建一个DSGE模型,将贷款价值比宏观审慎工具纳入其中,将房地产价格的稳态偏离作为宏观审慎的政策调控信号,分析了在技术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环境下,货币政策规则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实施单一的货币政策调节产出和房价波动效果有限;二是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助于降低经济波动,减缓房价快速上行。根据上述结论,结合鄂尔多斯房地产特殊发展历程,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一是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二是构建多元化房地产金融体系,三是加强房地产金融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8.
2010年的房地产市场被称作是"厉政年"、"疯涨年"、"加息年"和"民生年",这一年的房地产市场可谓是跌宕起伏,房价越调控越上涨,土地越调控越疯狂,"最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年末几乎成为"空调",为此本文分析"国N条空调"效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政府部门往往在宏观经济的下行期,出台刺激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需求调控。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房地产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我国住房需求刺激的宏观经济效应以及央行的政策调控应对。研究表明房地产需求刺激政策是把双刃剑,短期能部分解决经济下滑问题,但中长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效应。在住房刺激政策引起经济波动时,央行依赖货币政策很难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为了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0.
王军  刘向东 《中国金融》2012,(19):76-77
201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将由政策调控期转向制度调整期2012年,在货币政策放松动作逐渐加大,各地房地产微调政策的刺激下,楼市成交量显著回暖,不少地区的房价也开始出现回升势头。2012年房地产调控进入微妙时期,中央与地方调控政策博弈加剧,现行的限购政策究竟能否真正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还是迎来新一轮报复性反弹?究竟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数据事实中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土地增值税相关政策出台的目的着手,探讨了土地增值税对房价、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影响,并剖析了其调控效果预期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2000-2014年房地产市场月度数据,对货币供应量进行H-P滤波以区分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区间,利用VAR模型探讨货币因素对房价影响的非对称性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土地价格、资金价格、股票市场以及原材料价格对房价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房价的拉动作用远大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房价的抑制作用;货币供应量代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房价的调控作用强于利率代表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宏观经济、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以及其他投资渠道收益增加都将推动房价上涨,而增加供给将有效抑制房价。  相似文献   

13.
房价一直是居民和政府关注的中心。近年来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平抑房价,各种政策褒贬不一,本篇文章通过文章将对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层次剖析并对人们的心理进行预测探讨房价调控政策效应的潜在问题进而对政策改进提出建议,已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博览》2006,(9):4-5
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在过热状态中,高档商品住宅过量开发,中低档住房数量不足,房地产信贷依然过热,全国房价涨声一片,从今年5月份“国六条”开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实施供给结构和稳定房价的双向调控,近期,调控政策初显效应,房价上升幅度渐趋稳定,个别城市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与房地产调控政策之间的冲突,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自2003年本轮房价开始上涨以来,除2008年底到2009年中期房价略有回落,其余时间,房价基本都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针对这种状况,国家逐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出台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强化住房需求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平抑房价,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显  相似文献   

16.
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本无可厚非,然而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却伴随着不断上涨的房价,有些城市的房价甚至已达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地产泡沫危机着实让人担忧。在这样一场资产盛宴中,本应该用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发展的住房却成为了市场上争相炒作的对象。政府基于保障民生、保持经济增长和防范市场风险等目的,一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以遏制快速上涨的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然而这些调控政策却没能挡住房价持续上涨的趋势。本文正是结合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关于房价调控历史的研究,分析我国在房价调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期有助于我国未来出台更加有效的调控政策,真正稳定房价、稳住市场,达到房地产行业持久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预计2011年上半年房价总体稳中有降的可能性较大,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2011年1月出台的"新国八条"更加严厉地延续了上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初步显现:房屋交易量回落,房价较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部分地区出现房价回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价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我国现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不平衡、土地财政政策不合理和人们对高房价的预期等因素构成了中国高房价的原因。房价关系到我国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因此政府应该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台一系列政策以稳定房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住房价格运行具有特殊性和中国特殊国情,对房价调控提出系统性的政策建议: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增加住房用地供应:利用财政税收手段调控住房价格:利用金融政策调控住房价格:利用宏观信息预警和市场信息显示政策调控住房价格:完善健全居住保障政策,发挥其对房价间接抑制功能:组建住房合作社.打破房地产市场垄断格局.形成更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黄鹏飞 《会计师》2012,(18):34-35
<正>自2000年以来,处于行业上升周期的房地产行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不断增加、房地产税收贡献大幅提高。从2005年起,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中央政府除了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开始采用税收政策进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为了正确理解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调控政策,本文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收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可采取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