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版的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的正式启动,彰显我国坚持金融创新和继续发展资本市场的决心。下一步,需通过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引导市场参与者正确认识信用衍生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促进市场参与者多样化等途径,推进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学术界对CDS相关产品的过度开发、定价缺陷以及风险管理进行反思;近年来欧洲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的频发,又使得主权CDS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中国2010年推出了被誉为中国版CDS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2016年9月,协会正式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及相关配套文件,真正推出了两项包含(CDS)在内新产品。信用风险衍生产品的前景巨大。因此本文通过CDS功能介绍,发展历程总结,阐述cds现状和可能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0年11月,银行间市场推出人民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为丰富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开创新途径。文章基于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经验,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经济周期,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信用债券、利率掉期套利等角度,探讨了人民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市场应用策略,并展望了其市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2016年,信用债券违约引起市场关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实时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四种产品指引,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分担机制.在详细比较四种产品的基础上,重点转向对新产品的会计处理问题:判断新产品的金融属性、财务担保属性并按《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分析后,文章运用实例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试点最新进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中国银行间市场2010年创新试点推出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贷款等信用产品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其推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特征。通过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中投资主体培育、市场定价、做市商机制、信息披露、市场外部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信用缓释工具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完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等投资者动态、专业地管理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喏全球金融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多发喏利用各类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管理、组合、规避风险成为重要课题喏信用违约互换工具在各国普遍应用.本文对中国CDS工具业务模式、运营机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喏对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的信用衍生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已试水起航,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深入,信用事件发生后其结算流程与结算效率将成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文章结合案例对国际上信用事件拍卖结算机制的运作原理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该机制为低流动性下发现某交易标的的市场公允价值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建议可考虑借鉴此类方法并充分结合国内业务发展现状,适时推出国内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拍卖结算机制。  相似文献   

8.
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监管机构对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也不断创新,2010年,"中国版CDS",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在银行间市场推出,这是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发展,未来必将成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从金融衍生产品的含义入手,逐步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者,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券商经营活动中,在信用、市场规则、融资者与投资者等议题上面临特殊困境,核心体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即信用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难以实现,信用债券市场发展迟缓。基于对已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现状的分析,券商从实务角度出发构建了涉及场外CDS业务市场准入、做市商交易、风险控制、会计、产品线、定价和业务监管等一系列制度。CDS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并在海外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与场内股票、债券交易一并构成基础性市场。盲目对CDS的抵触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9月23日正式发布《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及相关配套文件,在原有两项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内的两项新产品.  相似文献   

11.
尽管CRM的推出解决了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从无到有的问题,但要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近些年,我国信用债券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为丰富市场参与者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完善债券市场风险分担机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10年10月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Credit Risk Mitigation)。  相似文献   

12.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CDS)是一种分散、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既具有信用风险缓释的功能,也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在CDS创新机制与交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CDS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性、CDS创新扩散、CDS交易等不同的视角探究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机理,深入剖析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CDS市场发展及其信用风险传染控制对策制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信用评级市场自律管理,规范信用评级业务,促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健康运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起草了《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以下简称《评级指引》)。《评级指引》经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及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人民银行备  相似文献   

14.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一个"2+N"的创新产品体系,以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CRM Agreement)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CRM Warrant)为核心产品,同时还包含了今后市场成员可进行自主创新的其他简单的基础性信用衍生产品。其核心功能在于建立信用风险市场化配置机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CRMA是典型的传统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工具,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标的债务向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而买方则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  相似文献   

15.
李颖 《财务与金融》2012,(4):1-4,10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2010年中国银行间市场创新试点推出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旨在将标的债务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将其转移给风险偏好投资者。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交易有利于完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和防范系统风险,从而可以促进宏观金融平稳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作为创新产品,尽管对其参与商、工具创设、产品交易、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有较为明确的规范,但缺乏相关的会计信息列报规范。本文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有关规定为基础,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会计确认、计量与列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管理信用风险的手段,但若使用不当,可能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在分析全球CDS市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CDS合约特质、违约风险的不稳定性、交易集中和信息不对称四个角度,分析CDS产品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为了完善中国的CRM市场,必须丰富产品品种;引入影子银行体系,优化投资者结构;完善CRM市场的定价机制;完善中国的中央清算机制,由市场选择估值方法,健全信用评级体系,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信用违约互换(CDS)在国内已经推出,但是与之配套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作为一种复杂的衍生品,CDS具有权益性、收益性、风险性和流通性等"证券"特征;CDS坚持合同自由原则,却打破合同相对性原理;具有保险的功能,却不受"保险利益"原则的约束。为防止CDS偏离风险缓释的轨道,应加快制定《场外衍生品法》,确立CDS监管的法律依据;限制参照主体和参照资产的范围,防止政策套利;严控后续转让与交易,削弱流动性;稳步放开市场,防止风险集中;实施中央清算,加强资信评级机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报告制度,提高CDS透明度,加强投资者保护,引导CDS回归缓释信用风险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具备的现实功能,然后在对我国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进行应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试点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是2010年我国债券市场最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它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类债券的信用风险剥离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本文通过对CRM试点过程中存在的投资主体单一、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外部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有针对性地从投资者培育、信用评级与定价、做市商机制、交易信息披露、信用事件处理、以及监管会计税收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利于CRM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市场》2010,(12):53-64
2010年11月,银行间市场面临的货币政策环境"外松内紧"。银行间市场交易整体保持活跃,各市场交易量同比均大幅增长;人民币市场资金面逐渐收紧,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明显上扬;国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半月显著升值,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格在外汇新规出台后大幅波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创新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交易正式推出,便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交易上线,有利于拓展衍生品市场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