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构建一套适用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AHP方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对石家庄2000~201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从发展评价结果来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缓慢下滑阶段(2000~2004年)、快速下滑阶段(2005~2008年)和快速上升阶段(2009~2015年)。从各类指标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情况来看可将其划分为2种类型:(1)包括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出等2类指标,其关联度数值都呈快速增长态势;(2)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等3类指标,其历年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均具有先减小再增大的特点。[结论]石家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并呈现"U"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西宁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西宁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高。结果表明,从西宁市2000~2011年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两者的综合指数总体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十一五"期间,发展明显增速,发展水平超过平均水平,2010年之后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两系统的协调度也属于优质。2000~2011年,西宁市人居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曲线呈"U"型。最后,在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度的基础上,针对今后西宁市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学评价当前中国农业碳循环情况、了解区域低碳竞争力是合理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我国2000~201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综合农业碳循环过程中碳源和碳汇的双重特征来测算区域农业净碳量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业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低碳化指数,依据区域低碳化指数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应情况,对不同时期的区域间的低碳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区域农业净碳量的时空变化差异显著。从时间变化来看,2000~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总的农业净碳量显著递增;从空间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净碳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省低碳竞争力对比分析发现,人均农业GDP、低碳竞争力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地区呈现"低排放—高效益"型,西北、西南大片区域呈现"低排放—低效益"型,粮食主产区大多呈现"高排放—低效益"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部分呈现"高排放—高效益"型。在科学量化农业碳循环的基础上,衡量区域间的低碳发展水平,可实现对低碳农业评价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转型发展进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转型发展进程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和转型发展指数,基于2000~2014年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的相关统计数据,从纵向的角度对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具体剖析了林区社会、经济及生态各层面的转型进展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在2000~2014年期间,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转型发展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的转型发展尚不协调,且各领域的转型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经济领域的转型最好,生态领域的转型最差。建议今后要从经济结构优化水平、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等方面加大林区的转型力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评价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四川省2000~2008年城乡统筹发展11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了四川省城乡统筹度,结果表明:长期以来,四川省城乡发展处于失衡状态,但在政府"三农"政策支持下,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2007年以后,四川省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城乡协调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邳州市紧紧围绕"富民增收"这个核心,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全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去年初邳州市认定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41857户、107907人,经济薄弱村50个。经过努力,当年完成3.2万人口脱贫,19个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达到"七室两超市一广场"的标准,13个经济薄弱村年集体收入超过18万元,实现脱贫目标。今年,邳州市20个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全  相似文献   

7.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随着国家的经济转型,我国乡镇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我国乡镇经济长期以来处于经济的末端,积贫积弱现象严重,发展速度缓慢。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乡镇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向前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现状,总结我国乡镇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深入探讨农业经济与农村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塑常规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建立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环境之间的计量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符合EKC假说,这表明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农村环境质量将呈现先恶化后好转变化态势。但EKC曲线并不意味着污染可以自然而然得到解决,深层原因分析显示只有技术进步及政府对环境问题实施治理,农村环境和经济发展才可实现"双赢"。(2)农村环境质量好转转折点为人均GDP 57393元/人(2000年不变价),目前上海、天津、江苏3省(市)达到了这一门槛,大部分省份离转折点有一定距离。(3)不同发展水平省份EKC假说所处阶段存在区域差异。东部省份已呈现倒"U"型曲线,中部和西南地区多数省份接近转折点,西北省份仍处于倒"U"型曲线左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探究农业生态发展现状,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农业发展规划,也将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基于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DEA SBM模型、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农业生态效率、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4个方面分析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发展水平,探究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结果]2000—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评价分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阶段农业生态化水平发展态势良好。这个阶段内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均高于全国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对全国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贡献较大。经济条件评价分值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贡献在不断提升。2000—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整体呈递增趋势,耦合发展关系表现良好。[结论]尽管河南省农业生态化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仍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向更高耦合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建立协调性分析框架,利用2008-2013年"四化"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四化"发展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展综合协调度处于0.5的协调度水平以上,基本上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另一方面,在2010年系统综合协调度达到最大值后,协调度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上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上,说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需要转换增长动力,寻求经济结构再平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过程与变化趋势。[结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中增长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值除了2017年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更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平稳,一直处于拮抗状态。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衰退型—勉强耦合协调型—中级耦合协调型—勉强耦合协调型4个发展阶段。[结论]区域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逐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向着协调发展的方向不断演进。未来研究区应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优化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构建兵团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08-2019年兵团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兵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9年兵团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明显提升,呈现出"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变动趋势;其中,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改善,生态文化意识指数呈现波浪式的攀升态势,而生态资源节约和生态社会发展水平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制约兵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兵团产业结构的长期滞后性发展以及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创新型人才以及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3.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性趋向扩大化;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圈整体在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武汉市2015年的土地利用水平。针对研究结果,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学用地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素。文章分别构建能充分反映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来研究农业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方法]选取2008—2016年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耦合模型,评价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及其综合发展水平,最终探究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2008—2016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综合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程度变化的态势。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的耦合度从2008—2016年,经历了从严重失调到轻度失调再到濒临失调,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从低度协调到中度失调,协调作用由弱到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结论]该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积极打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品牌,也要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优势资源的开发,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业经济耦合协调度向更高的等级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从经济一社会一生态三个方面构建适合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和协调度对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2002-2009年间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全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在时问上,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呈现不同变化趋势;根据评价结果将12个城市分为土地利用高效益地区、中等效益地区和低效益地区三大类;在空间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呈现"T"型的分布特征,"T"型区域内城市用地效益水平高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新疆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新疆经济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2009年后,下降速度加快。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低水平耦合期到中度耦合期再回到低水平耦合期,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处于中低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经济发展超前型演变为旅游发展超前型,经济和旅游发展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从"成本——收益"维度设置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优势分析为指标赋权,对广东省1993-2013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00年前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为正,2000年后转为负值,2004年效益水平从原来加速下滑转变为加速上升。这表明: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效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基于城市化内涵构建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首先运用线性加权模型计算各子系统综合发展值,然后运用离差系数法计算协调度,最后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态势,得出以下结论:(1)各地级市平均协调度在时空上呈现"U"型;(2)协调度呈现东部高,东北、中部在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山东宁阳县堽(gāng)城镇的乡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税收已占到全镇财政收入的36%.堽城镇的实践说明,乡镇经济要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大发展,必须注意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环境的改善,彻底转变乡镇经济的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乡镇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针对佛冈县的土地生态的实际状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及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区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8年佛冈县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不断改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1998年的0.2567增至2008年的0.5858,生态安全水平处在从"风险级"状态转向"比较安全"状态的过程;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响应指标对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使得土地生态环境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