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理与契机     
人间佛教是当今中国佛教最有影响力的一面旗帜。 20世纪上半叶,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这是对那种与世隔绝的或托佛求生的消极佛教的一种反动。总体说来,人间佛教因应现代化的法宝是强调佛法的契理与契机,契理就是契合佛法的永恒之理,契机就是因应时代,方便教化。  相似文献   

2.
高洁 《市场周刊》2012,(6):20-23
佛教是香港信教人数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全港现有佛教信徒80万。香港佛教历史至今己有1,500多年。香港佛教寺庙的演变,同香港的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早期的佛教道场,大多建于新界元朗、屯门、粉岭、荃湾及离岛大屿山的崇山峻岭之间,从茅蓬、净苑发展到后来的佛寺禅林。在近百年中.经历了由“茅蓬佛教”向”都市佛教”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8,79(10):75-75
隋文帝杨坚全面复兴佛教,既有个人信仰的原因,又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杨坚出生于具有浓厚佛教信仰的佛教家庭中,他的父亲杨忠就曾营造过佛寺(栖严寺)。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541年),杨坚诞生于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的般若尼寺,出生之后,即由比丘尼智仙抚养成人。当杨坚七岁时,智仙曾对他说:“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这种家庭的熏陶和幼时的佛化教育对杨坚的影响应当是非常大的。因此,当杨坚即位后,“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并大力复兴佛教。  相似文献   

4.
魏晋佛教的玄学化使佛教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佛教势力的增强,佛与道、儒之间的斗争逐渐展开并日趋激烈。其间较大的争论有“沙门不敬王者之争”、“因果报应之争”、“夷夏之争”和“神不灭之争”,四次争论不仅促进了道教的发展,而且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戏说"上帝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六世纪,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派生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主张“救度一切众生”。于公元一世纪(东汉初)传入中国。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的耶稣创立基督教,后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主张“忍受苦难,安于现状”。从元代起传入中国。耶稣并非真有其人,是《圣经》杜撰的神,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世上万物和人类是上帝用泥巴捏的。1999年第10期价格与市场☆PRICEANDMARKET公元六世纪,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服从”,教徒称为“穆斯林…  相似文献   

6.
世俗与超越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9(12):71-71
佛教来自异域,而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的原因是佛教在中国,自始至终主动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从佛教初传中土时与黄老之学、神仙方术的混杂及“格义”佛教的产生,从对魏晋玄学的吸收和依附到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立,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一直到近现代人间佛教理念的创发,皆为注脚。  相似文献   

7.
天、天下与大千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教里,“天”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空。“天”是梵文Devr的意译,音译“提婆”。主要有二必一是指五趣之一、六道之一和十界之一的“天界”、“天道”、“天趣”。天是欲界中在人之上的生类,指“天神”、“梵天”、“天众”(复数)、“天部”(复数)等。二是指这些生类生活的环境,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佛教诸天。  相似文献   

8.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6,58(12):72-72
佛教因主张“万法皆空”而又被称作“空门”。在般若系经典的基础上产生的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佛教三论宗等,更被视为“空门”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觉真法师 《新财富》2013,(8):118-119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巴菲特之子彼得在《人生由你打造》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富爸爸留给他“真正的东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佛教提倡弃绝贪嗔痴,学修戒定慧,在巴菲特和彼得父子的精神世界里,我看到了这种弃贪自律的心灵闪光。  相似文献   

10.
在佛教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罗汉,如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罗汉”是梵文Arhat(阿罗汉)的音译略称,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了阿罗汉果,就可以去除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之苦,受到人、天的供养。在很多寺庙中,  相似文献   

11.
感恩与报恩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7,61(3):151-151
感恩与报恩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积极倡导的人生修养准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我们的祖训;“愿以此功德,报答四重恩”,“知恩报恩”,是佛陀的教诲。  相似文献   

12.
觉真法师 《新财富》2013,(1):124-125
“三人行”的“行”,不是行走,而是行道,追求的是道,是道的实践躬行,时时不离道。佛教强调“行”,同孔子强调“行”正是同出一辙.同一义谛,同一精神主旨。  相似文献   

13.
白宗军  李靖 《商》2013,(24):345-345
“本体”是哲学所探讨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现象的最高存在。佛教作为一个世界性宗教,其“本体论”是其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它贯穿于一切佛教学说,特别是大乘佛教理论之中。本文主要从大乘佛教空宗之天台宗和禅宗的理论来论述佛教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宋启劼 《商》2013,(23):353-353
佛教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已经保存发展了几千年。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其哲学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并宣扬极乐为最高目的。佛教哲学中有富含深刻的哲理,在历史上对我国的哲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烦恼即菩提     
烦恼与菩提本来是正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传统佛教认为,只有灭除烦恼,才能证得菩提。但自从《般若经》、《维摩诘经》等大乘佛教经典开始,强调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粲、色与空、众生与佛的相即不二,认为这些表面上正相对立的概念,实际上都是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烦恼”与“菩提”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隋炀帝杨广在中国历史上以暴君著称,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著名的佛教信徒。杨广的奉佛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是他作为晋王的阶段,后一个是他登基为炀帝的阶段。 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统一天下,第二年,杨广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江南作为当时佛教义学的中心,集中了许多义学高僧和重要的佛教典籍,而在平陈之时,僧侣四散,寺院被毁,“钟梵响辍,鸡犬不闻”,南方佛教遭受了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7.
大乘禅     
华方田 《三联竞争力》2009,92(11):78-78
大乘禅即大乘佛教的弹法。大乘禅是在小乘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乘禅的许多内容和方法都为大乘禅所继承和发挥。与小乘禅法相比,大乘禅的范围更加扩大,内容愈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宗密在《弹源诸诠集都序》中说:“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相似文献   

18.
《商界名家》2006,(8):107-107
“2006年度中国禅宗文化论坛暨大型佛教音乐晚会(湖北)”主要活动之一慈航普渡大型佛教旅游活动:安排数位高僧与游客随行,将豪华游船装扮成移动的寺院,沿途安排:佛教音乐欣赏、集体放生、佛教艺术品观摩、沿途佛教寺院观光、体验素食美食等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肖建 《商业科技》2014,(18):123-124
马祖道一禅师是禅宗南宗禅法的重要宗师,他继承并发扬了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法门,其“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禅学思想启发开导了广大禅学僧众,后世许多著名禅师都从马祖禅中吸收养分,提升自己的禅学修养。马祖的“农禅并作”思想也是中国佛教衍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什邡作为马祖故里,该如何发展以马祖禅宗文化为特点的佛教旅游值得我们深思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何莹 《商界名家》2006,(10):87-89
释永信在《禅露集》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这就是少林寺的战略思想——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且与时俱进,也就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引下,才使少林寺的“历史性格”与其他寺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