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各界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养老观念转换后,以房养老成为缓解我国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借鉴美国反向抵押制度推行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致无法实现以房养老,居住权应运而生。《民法典》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可弥补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不足,实现以房养老,缓解中国养老压力。居住权制度允许通过合同或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在保留居住权的同时进行空虚所有权交易,实现以房养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重,现有社会养老模式已不能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养老问题。以房养老模式则是对现有养老方式的有力补充,它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选项。本文集中探讨了国内外以房养老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并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以房养老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重,现有社会养老模式已不能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养老问题。“以房养老”模式则是对现有养老方式的有力补充,它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选项。本文集中探讨了国内外以房养老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并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以房养老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养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关于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事关老年人的幸福安康,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种严峻的养老形势下,如何尽快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创新养老保障思路,探索、开辟新的养老资金来源,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本文从福利经济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福利等角度,在分析我国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行以房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房养老模式是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养老保障的一个新思路,也可能会成为我国拓宽养老资金来源、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一条新途径.以房养老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虽面临困境,但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笔者认为房养老模式是具有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5.
"以房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面临"老龄化"、"空巢化"问题,而我国养老制度又存在诸多缺陷。为解决这一难题,建议在我国实行"以房养老"政策。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城镇居民住房情况和养老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房养老"模式,即政府主导、牵头成立非盈利的住房反抵押中心。  相似文献   

6.
"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是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SWOT方法对"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以房养老"这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养老模式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我国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植荣 《人力资源》2013,(11):24-26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试点开展以房养老.《经济参考报》的报道称,由民政部牵头,保监会等相关部委就以房养老问题举行了闭门研讨会,对以房养老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进行讨论,试点方案按计划将在201 4年第一季度出台.看来,以房养老政策的出台已是箭在弦上,但这种养老方式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养老现状呢?  相似文献   

8.
本期话题背景: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日渐成为社会热点。据报道。不久前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建议推行“以房养老”模式。九三学社中央也上交了“以房养老”提案。  相似文献   

9.
聚焦     
“以房养老”受制70年产权在全国政协举办的“火力发展我国养老事业”提案办理会上,作为“以房养老”提案办埋部门的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少国家都采取“以房养老”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但由于我国现有的制度——房屋产权70年,“以房养老”难以推行。  相似文献   

10.
养老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目前已有的养老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推行以房养老要从更宏观的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文围绕江苏省以房养老的现实困境、养老产业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等方面展开探究,以期带动养老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了对以房养老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受经济、文化和其他因素的制约,该模式还处于试点阶段,真正的案例较少,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人员对权益保护的担忧.房地产评估作为其中保持公允和切实保护各方利益重要环节,却在现实中缺失.因此本文从我国特有环境出发,分析我国以房养老房地产评估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包括评估方法,价值类型等问题,并提出我国以房养老房地产评估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2.
以房养老,也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起源于荷兰,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在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实现以房养老,是对现有养老方式的有力补充,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开拓一条有益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养老资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老需求,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能充分发挥房产的养老功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减轻子女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对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以房养老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我国至今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深化理论研究,推动以房养老的本土化进程,对于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以房养老在国外广泛存在,对增加老年人养老收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不少城市也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但进展不快,主要原因有政策障碍、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可操作性不强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迫在眉睫。目前,很多城市包括常州市都是通过不断推进社保扩面的方式予以解决。随着社保扩面的逐步饱和,未来资金缺口的隐患将会越来越大,急需好的思路和好的形式发展养老事业。以房养老作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政策的一种补充方式,其试点意义已为国家所认可并积极提倡,在此,笔者赞成上海市曾经开展过的一种新的试点模式,即以住房公积金为试点推进以房养老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以房养老"源于荷兰,这是一种针对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的一项制度,这种制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但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萌芽或初级阶段。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寻找到一种能够保障老人生活的方式日益迫切,寻找到一个养老的新途径也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头等大事。"以房养老"在我国"雷声大、雨点小",因此,这样的一种途径必将成为在我国发展的大趋势。"以房养老"又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持有的房屋的产权抵押给银行或者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进入了加速人口老龄化的行列,老年人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养老金只能满足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很难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单靠养老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养老需求。如何缓解养老压力,发展多样化的养老形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以房养老作为新的养老模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中国发展以房养老可能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是从中国拟实施以房养老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希望以房养老制度有一天可以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起来,从而来缓解老年人的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早日实现老年人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阎春宁  祝罗骁  张翔  张伟 《价值工程》2011,30(1):318-319
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两大民生问题结合在一起研究,试图探索"以房养老"对缓解养老支付压力的作用。以房养老涉及到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掌握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参与。为了成功的在中国开展以房养老,我们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影响"以房养老"意愿的主要因素,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肯德尔秩相合分析显示,年龄、住房占家庭资产的比重、月收入对"以房养老"表现出负相合关系,而健康状况对"以房养老"表现出正相合关系。我们估计如果有20%的较低收入且房屋拥有者参加"以房养老",则上海市的养老支付危机将有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8.
浅论以房养老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迺英  唐丹丹  王强 《企业导报》2009,(10):213-214
通过对以房养老模式的分析,针对在我国实施"以房养老"模式面临的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内专家学者提出了“以房养老”新理念,并针对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做了系统的研究,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以房养老”方案研究和试点工作已取得突破。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对反向住房抵押贷款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有规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房养老"试点,这对完善我国养老模式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经验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并推行"以房养老",目前已成为西方社会高度认可的养老方式。西方"以房养老"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运作体系在长期实践中日趋成熟,市场规模随着制度完善大幅扩展,各国模式因国情不同互有差异,多方因素支撑是成功推行的重要前提。中国对"以房养老"已有近十年的探索,但由于养老观念、政策制度、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迄今仍未有实质性进展。为将"以房养老"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补充养老方式,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明确"以房养老"的角色定位,优先在一二线城市试点推广,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加大社会宣传推广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