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特别是2009年以后,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发展,农发行顺势而为,为地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缓解了地方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农发行自身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赢得了地方政府的赞誉,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地以政府资产为抵押,财政收入为还款来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激增。如辽宁省丹东市2009年,本地银行共新增政府平台类贷款21.7亿元,占同期银行新增贷款总量的28.8%。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的发展,但由于部分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资本金不足、偿债能力较弱、贷款抵押担保不实等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3.
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全国快速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拓宽了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配套资金的融资渠道,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扩大了贷款投放,进一步优化了贷款结构,为中国应对危机和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张,对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偿付能力构成了威摄,也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其隐性风险已经引起政府监管部门及国内各家金融机构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储备融资政策“贷转债”和“债转禁”两次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现实影响,探讨土地储备融资政策的可能改革方向。研究方法:针对2012—2021年7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开展时间断点回归、随机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注意力分配理论,构建了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影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理论框架;(2)短期层面,土地储备“贷转债”(-190.579)和“债转禁”(-280.515)变化对土地出让面积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长期层面,土地储备“贷转债”负向影响土地出让面积(-0.352),“债转禁”正向影响土地出让均价(0.428)。研究结论: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可能将在各个维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造成未来土地出让面积的持续下降和土地出让均价的持续上升,因而应当审慎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发展用地诉求,以“保障公益、适当弹性、引导分配、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土地储备融资政策改革,保障土地储备项目可持续运作和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末,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新规。农发行应健全机制、抓大放小、创新思路,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管理。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随后,为贯彻落实该《意见》,10月28日,财政部出台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政策面临着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6.
对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地方融资平台和项目贷款隐含的风险问题尤甚。但也并非没有防范对策。本文作者对此有所洞见。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融资主要靠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理财产品方式,每种融资方式都有其缺陷,需要在融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从总体上降低融资平台的财务风险。一、商业银行信贷融资模式创新传统的地方融资平台商业信贷融资,主要是以土地使用权或地方财政收入为抵押,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在这种融资模式下,信贷财务风险大多由融资平台承担。为了降低财务风险,融资平台应考虑其他路径,降低财务风险。主要的风险转移途径有:(一)加大第三方担保力度,减轻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8.
<正>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农发行应加强风险识别,配合做好地方政府存量贷款清理甄别纳入预算管理,管好存量,加大公司类客户贷款支持力度。2013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已进入偿债高峰期,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刚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偿还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一半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旦地方政府无法偿还债务本息,将会影响当地融资平台甚至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继而影响投资信用环境,造成银行业的坏账风险。2014年9月以来,国务院、财政部、重庆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规模的扩大,风险也在不断聚集。本文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运作机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四大担保模式化解农民贷款难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前农村信贷约束依然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农民贷款难的现状和一系列原因后,提出抵押担保问题是目前影响农民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关键因素.认为通过建立现代农业担保基金、成立龙头企业担保公司、以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金融联结中介以及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四种模式来构建农村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化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发行为支持地方政府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水利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支持力度自 2010年初开始,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了清理规范,但当前仍存在一些亟须高度关注的信贷风险问题.本文拟以农发行福建省漳州市分行为例,就如何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防控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农发行漳州市分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自2007年以来,农发行漳州市分行共向辖内20家地方政府融贷平台发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收储贷款23.95亿元;截至2011年10月底,该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22.71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63.9%.占全行中长期贷款的99.8%.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与债务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0年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危机的影响中逐步复苏,关于地方政府融资风险问题开始引起国内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进而引伸到对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和债务规模管理的探讨。近期,国务院下发文件开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又下发文件对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出具体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构建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并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促进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创新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银监会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查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融资平台规范发展。但是,受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近日青岛银监局调研发现,随着贷款整改力度的加大和贷款条件的日趋严格,有的平台公司开始出现变通条件和方式融资的苗头,其蕴含的风险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也是农发行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本文试结合北京市情况就新农村建设贷款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邵蕊明 《山西农经》2021,(3):180-18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载体,在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融资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阐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的必要性,结合其他国家融资平台的转型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平台贷款     
背量:4月中旬,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总量,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今年地方政府在换届完成后极有可能产生新的投资冲动和较大规模投融资需求,从而使平台贷款总量控制面临较大压力,平台贷款风险监管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摘自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2013年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福建省农信社因地制宜,依托当地林业优势,积极创新、探索用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制定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指导意见》等管理制度。办法,此举激活了林木的融资功能,促进了林业产业加速发展,农信社也提升了自身效益,受到多方好评。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农发行确定了"两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战略,中长期贷款已成为全行业务的重要增长点.以浙江省分行为例,至2011年11月末,中长期政策性货款余额257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52%.如何从农发行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得失,审时度势正确研判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有针对性地强化中长期政策性贷款营销和管理,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融资难题,对于拉动内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因其运行本身所蕴含的银行信贷操作合规性风险.地方政府财政过度负债风险.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变动风险及银行贷后管理缺位风险而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