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冰 《特区经济》2008,(6):80-81
近年来,各大中资银行纷纷并购海外银行,总金额超过了100亿美元。本文就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背景,分析了海外并购对中资银行的益处,同时提出了海外并购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以此对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海外并购作为公认的能够快速调整海外资产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的手段,如今已经获得越来越多中资银行的肯定。近几年来,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海外并购成本的降低更为中资银行提供了绝佳的动作机会。然而,在跨越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并购鸿沟后,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本文在总结分析我国银行国外并购整合的现有问题基础上,分三个方面对于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后的整合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回顾了银行并购与效率衡量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然后搜集了06-08年间发生的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案例11起,以国内17家银行06-08年间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运用随机边界分析法(SFA)测算了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值,并检验了海外并购是否对提升银行的效率起到了显著作用。在银行并购效率的研究领域,以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研究为多,而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效率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前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海外并购已成为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下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现状及特征分析,结合国际银行业的并购趋势,探讨在海外并购下存在的风险及应制定的并购战略。  相似文献   

5.
一个半月内完成了海外并购贷款调查审批工作,并成功发放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简称央行"30条")的实施细则陆续出台,境内企业+中资银行境内外机构联动的合作模式将大大提高中资银行走出去项目的运作效率。2014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拿下自贸区跨境并购贷款首单。该项目是协助注册在中国(上海)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视野的资本重组及其业务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海外并购历程,着眼于国际市场布局与拓展、业务整合、资本重组,经历了业务整合的协同效应阶段、战略协同效应阶段。选择工商银行并购香港友联银行典型案例进行财务分析,证明目标企业在中长期跨国并购运作以后,产生较大的协同效应。选择9家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事件进行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跨国并购事件将显著影响银行的股价,存在协同效应的财务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分析了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利弊,指出外资并购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作用,并提出了我们趋利避害的对策建议:1、加强中资银行自身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2、倡导理性并购,注重并购协同效应的发挥;3、建立健全外资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4、加强并购中的金融协调监管。同时.还应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母国监管当局的合作,构筑有效统一的监管体系,共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金融看台     
《西部论丛》2007,(11):9-9
股指期货推出在即期货市场迎来发展机遇;建行将发行200亿元次级债;银监会叫停商业银行担保企业债;当前中国银行业存量风险较严重;中资银行海外并购驶上快车道;银行中间业务再添资产证券化“生力军”;招商银行获批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张思哲 《中国经贸》2012,(16):28-29
客观总结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同时,用实际案例分析了海外并购上的一般要点,并表明战略性并购应该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重要方式。针对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了应该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原则,包括并购前的战略规划,并购中的战略要点以及并购后的整合。全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中国企业掀起了海外并购的新浪潮。宁波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外向型城市,民企构成了宁波企业海外并购的主力军。本文通过收集分析宁波2003年到2013年的主要海外并购事件,发现宁波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在于获得战略性核心资源,提升企业国内外竞争力;参与海外并购的宁波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并购标的则多位于发达国家,且多属于相关并购。针对宁波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葛承群 《特区经济》2009,(11):84-85
印度是一个海外并购比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在海外并购高潮即将来临之际,总结借鉴印度海外并购经验,对于推进我国的海外并购,探索中国特色海外并购路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的境外并购,有助于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优化业务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调整、增强协同效应。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银行并购潜在对象增多、并购竞争对手减少、并购成本下降,越来越多的境外并购机会呈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面前。商业银行应选择文化接近、经营理念和模式易于融合的并购对象,采用实物期权定价方法估价被并购银行,做好并购整合,取得境外并购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文化整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就中国企业目前海外投资的现状和海外并购的现状作出简要陈述,并提出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然后重点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两个典型案例(TCL并购阿尔卡特、联想并购IBMPC业务)进行分析,找出他们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文化整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产业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海外公司案例数量逐年增多。本文首先介绍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系列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从家电产业、装备工业、能源产业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出发,以产业视角分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最后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提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时机及产业发展程度不同,海外收购模式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海外并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其中,税收风险是其中一个不容小觑的方面。对海外并购的税收成本进行剖析,企业主要面临着所得税缴纳的税收成本。而在海外并购中,所得税的缴纳主要存在跨国重组以及国际双重征税的两个重要问题。分别是跨境重组和国际双重征税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企业在税法风险控制方面要注意利用重组优惠和避免双重征税。在维护我国税收利益的同时,降低税收成本。  相似文献   

16.
欧美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获得难得的机遇。并购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财务风险因其特殊性不容忽视。企业并购一般可以分为筹备、执行和整合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筹备阶段对财务风险规避的成效如何,往往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基于中国平安收购欧洲富通集团失败案例的分析,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筹备阶段面临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等多种财务风险,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取得海外目标企业品牌、技术、市场的重要方式,是中国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开展全球化经营的必然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币持续升值,尤其在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普遍认为现阶段为海外收购的绝佳时机,因此跨国并购案例日益增多。本文探讨了中国企业在当前全球环境下跨国并购的优势,同时指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潜在风险,并就该些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服务于迅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国际化,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十分紧迫,而海外并购是商业银行实现海外迅速扩张的首要战略。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海外并购为例,从业务选择、地域选择、目标选择三个方面的战略选择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在业务选择方面可考虑混业并购为主、横向并购为辅;在地域选择方面可优先选择香港,其次是政治稳定的东盟地区和非洲国家,再次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国家;在目标方的选择方面,偏好规模较小的本土化银行,选择曾有合作的交易伙伴,寻求业务互补和服务功能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王姣 《改革与战略》2009,25(6):54-56
我国商业银行在选择跨国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扩张时,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正确选择与确定跨国并购的目标,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文章认为,在跨国并购的对象选择上应重点倾向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将“汇丰式”收购作为经典并购策略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pplied the distance to default (DD) measure to five mergers among large Japanese banks during the crisis period. The DD helps us analyze whether merger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late 1990s and 2000s made the merged banks financially more robust, as intended. Our findings include: (1) A merged bank fundamentally inherits financial soundness of premerged banks, without incremental value from the merger; and (2) A negative DD was observed following the merger. The findings of this case stud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large Japanese banks’ mergers either failed to implement intended scale economies or were motivated by a belief in the too-big-to-fail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