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红 《经济导刊》2006,(7):26-33
28年来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重塑了中国,改变了世界。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改革各方面的争议,存在一种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为此,我们访问了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他从始至终参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非常熟悉。他曾经说过,有很多人认为历史上改革都没有好下场,但必须坚持改革,否则中国没有出路,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拐点的风向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平 《当代经济》2008,(11):76-77
2007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过热,关于经济走势,理论界讨论不断。本文基于五个方面的基本判断。认为房地产业应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拐点的风向标和晴雨袁,但宏观调控处于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10月10日发布的《2008年秋季报告》认为,总的来看,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中国经济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综合各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据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7.8%是进入199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也是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各方面的经济数据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都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增长势头出现了放缓和下行现象,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及应对这一现象的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2003年已经过去,在这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大得多,包括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但是取得的成绩也比预想的好得多,GDP增长9.1%,财政收入超过2万亿元,增长20%以上。对今后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的看法,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认为“热一点没什么关系”,“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不要轻言经济过热。”①也有人认为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9%~10%,目前还不到讲过热的时候。②但是我们认为,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局部性、结构性、苗头性的各种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6.
充分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经济增速出现逐季下降,一季度9.7%,二季度9.5%,三季度9.1%,四季度8.9%,全年增长9.2%。对此,国内外议论纷纷,认为中国的快速增长期到此就结束了。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完全能保持更长时间。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仍处于合理区间且符合宏观调控预期,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仍蕴藏巨大潜力,至少在五个方面还没有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或世界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最近有一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会出现第二次探底,国内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第二次探底.我的看法是,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不会出现第二次探底.  相似文献   

8.
陈妍妍 《生产力研究》2011,(10):10-11,18
2010年中国经济得到进一步复苏,但是也同时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有观点认为造成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创新高的原因是中国经过了刘易斯拐点,文章从中国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劳动力的供求情况以及现实待遇等几个方面说明中国并未经过刘易斯拐点。进而分析中国现在出现的是混合型通货膨胀,并据此提出针对这种通货膨胀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今年上半年,我国各方面的治理整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一些治理整顿目标得到了初步实现,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出现了良性循环的苗头;但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并在某些方面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同时,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困难、新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经历了高失业、低增长的弱复苏过程,美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2011年以来,中国也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并比较了当前中国和美国两种"新常态"经济的周期性特征,认为美国"新常态"经济复苏向好的基础比较坚实,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中国"新常态"经济仍处于去杠杆、去泡沫过程。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出现周期错配继续延续的可能性加大,但中国具备一系列政策工具防止中美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可能引发的二次冲击。当前迫切需要保持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在去杠杆的同时,通过微刺激实现底线增长率以上的增长目标;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尽量避免与发达经济体"脱钩",挖掘经济增长新源泉,实现可持续的高效增长。  相似文献   

11.
《金融评论》2014,(1):F0002-F0002
中国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迫切需要以较高的频率紧密跟踪外部经济运行的最新进展,判明未来外部经济运行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重点剖析外部经济运行当中出现的重大事件,从定性和定量两各方面探究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现状、股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入手来预测证券市场的发展。由于股权分置问题的成功解决、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等各方面的利好因素,证券市场可能会出现的新局面:"中国式扩容"演绎结构性牛市;未来20年是中国股市黄金年代。  相似文献   

13.
有专家认为,在中国,对于2008年奥运会的乐观情绪成为驱动国内投资和外资流入的一股重要力量。由于房地产业占到了中国GDP的近10%,并且房地产市场支撑了银行、原材料和许多其他部门的利润,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将会时经济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因此,中国经济2008年将会出现明显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1):F0002-F0002
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不会出现增速快速回落 随着二季度经济数据的出台,市场对中国经济下行日益担忧。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速下滑会引发收入下降、失业增加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还有专家认为,政府采取严厉紧缩政策让通货膨胀回归到正常水平后会出现大规模通货紧缩,使中国经济出现由过热到过冷的急转。  相似文献   

15.
7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创5个月以来的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认为中国正在“软着陆”、国家统计局方面表示经济将在三季度触底反弹……在经济增速“破八”之后,七月末的中国经济接连出现了利好消息,仿佛愁云惨雾的缝隙露出些微光亮,然而扫去经济阴霾更需要踏实的努力与冷静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郝云宏  刘星 《经济论坛》2003,(22):91-92
一、中国经济学的三大思想渊源经过几年的探讨,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学有三个方面的思想渊源,一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二是西方经济思想,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对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立足点的认识各有不同。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叶世昌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政府决策,可以说无处不在。”李义平也认为应特别研究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如果我们搞不清这一深层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照搬照抄,就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10年来特别是1984年以来的主要历程,回顾了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诸方面经济理论的一些主要推进和争论,认为:中国改革的前10年尽管犯了许多难以避免和一些也许可以避免的错误,但其基本战略是成功的。当前改革的困境在于改革的深化已经触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定和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中国要想率先取得这场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需要重新建立与市场规则相一致的权力体系,使产权、民权和行政权各归其位。改革的现实危险是在行政权衰弱过程中官权的繁衍和扩张。历史特别是一部中国史反复证明,官权的膨胀从来是改革的主要威胁和社会危机的前兆。社会主义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转折关头。  相似文献   

18.
金融风暴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走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到底怎样判断?我们认为是不太乐观,2009年中国经济将出现深度下滑.第一,2009年GDP增速将跌破9%,保8%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而悲观认为2009年GDP增速将退到8%以下;第二,潜在GDP出口将进一步扩大,总供给与总供求不平衡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的是双轨渐进的道路,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取得巨大的成绩,1979年到1990年经济连续取得十多年的快速增长,而且对外开放扩大,城乡差距缩小,可以讲,经济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都达到了。但是在那段时间里,国际经济学界普遍不看好中国改革的前景,他们认为中国的改革虽然成绩明显,但是存在很多根本的体制问题,比如说产权还没有私有化,市场是双轨制,经济体系当中还存在着根本的矛盾,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巨大  相似文献   

20.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必须实行紧缩的宏观政策,而另一些名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威胁是通货紧缩,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仍然要实行下去。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