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爱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是小时候常听长辈劝导我们要好好读书的唠叨话。因为“文革” ,我这般年龄的人的读书经历 ,曲折而艰辛。我 35岁读电大 ,在我工作的单位 ,也算一大新闻。虽然我从书中没有得到黄金屋 ,但却始终痴心不改 ,热爱读书。我住家附近有西南最大的书城 ,每天晚饭后或节假日 ,一般都在那里渡过。一天晚饭后逛书城 ,巧遇成都电视台 33频道《深夜新闻》栏目摄制组 ,记者把话筒伸到我面前 ,摄像机一下对准我 ,要我谈谈晚上为何不逛夜总会 ,而来逛书城 ?我那天穿件刚买的打折新衣 ,人又长得较“富…  相似文献   

2.
征文集萃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小小的一本书,薄薄的几页纸,包含了世间万象,包含了人情冷暖,包含了古往今来的智慧,包含了发家致富的秘密……谁说读书无用,你看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太慈村七组的村民李银智不就是个靠读书实现致富梦想的人么?  相似文献   

3.
辛溪雨 《中国改革》2004,(12):50-50
科举对文化的危害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知识分子心灵的腐蚀,考场成了进入官场的前门,“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读书人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正>"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宋代诗人赵恒《励学篇》留下的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士子坚守着"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的信念熬更苦读。于是,家喻户晓的教育故事里,有了凿壁的匡衡、囊萤的车胤、悬梁的孙做和刺股的苏秦。读书,抑或自就与"艰苦"相伴,否则,何以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鉴  相似文献   

5.
<正>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话一点不假,作为当代农人,懂读书,方可懂科技;懂科技,方能成就新农。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的柑橘种植大王谢炯新,就是这样一位扎在书堆里的种果牛人。因为他的勤奋好学,谢炯新在果树种植方面成为当地知名的土专家。由于他在种植方面的成就,人们给了他不少称号,上世纪90年代他首创反季节芒果种植,发明芒果"树上保鲜"的方法,曾种出19个芒果重9.5公斤,成为名噪一时的"芒果大王";因将黄龙病发病率控制在2%,被大家公认为是黄龙病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树”中自有“黄金屋”去年,刚刚乔迁进三上三下新棱,一直靠培育、出售树苗走上致富路的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新街村的王克田,现在更加坚信:“树”中自有“黄金屋”。王克田培育苗木奔富路,说来时间不短。从1979年算起,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头几年,并非一帆风...  相似文献   

7.
2月20日,李书城回到武汉。当李书城从解放区回到武汉时,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白崇禧因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便撕掉了“和平”的假面具,避不见李书城,同时加紧了备战。李书城不顾的白崇禧变卦和旅途劳顿,立即在省议会接见各界代表和新闻记者,报告解放区之行。应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新闻资源配置对“三农”不公平 我曾作过一个调查:在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镇三个不同情况家庭的14人中(初中文化的4人、小学文化的5人),只有8人能常看到电视或听到广播,2人常能看到报纸,4个稍知一点什么是新闻。  相似文献   

9.
读书情缘     
从事文秘工作后,我就与读书写作结下不解之缘。去年,县地税局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每月交流一次读书心得,局长叫我作点评人,这更增加了我读书的紧迫感。平时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专心读书。读到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读到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读到激情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读到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一时,书人融合,物我皆忘。  相似文献   

10.
一天,我从地里干活归来,父亲破天荒地亲自给我盛上一碗饭,对我说:“孩子,家里没钱供你和弟弟同时读书。我们把希望全放在你弟弟身上,你是姐姐,要做出牺性……”后面的话我记不得了,我一边扒饭,一边往碗里掉眼泪。饭后,我一个人躲在无人的角落里悄悄地撕碎了县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忍痛结束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在同学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时候,我却蜷缩在前往上海的列车厢里,因为我被上海一远房表姐介绍去给一李姓人家  相似文献   

11.
2003年3月21日上午,在新疆农垦科学院试验场场长汪跃银的办公室,我与他进行了第二次握手和交谈。交谈中我发现,其身后书柜中摆放着的书籍,不仅仅是“摆设”。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不,不如说是在整个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其经营的理念、每每的瞬间决策与选择,无不显现出他的智慧与理性。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终身都要学习的时代。汪场长爱读书,但他是带着问题而读书,书中给了他选择的灵气,书中又给了他经营的方略。这对于当前每一位正在寻求企业发展或探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是颇值得深思的。记者:新疆农垦科学院试…  相似文献   

12.
读写情缘     
从事文秘工作后,我就与读书写作结下不解之缘。去年,县地税局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每月交流一次读书心得,局长叫我作点评人,这更增加了我读书的紧迫感。平时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专心读书。读到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读到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读到激情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读到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一时,书人融合,物我皆忘。然而,书海无涯,精力有限。我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将主要精力放在财经税务类书籍上,对文学历史类书中的点滴税收知识兼收并蓄。读《红楼梦》时,注意到贾雨村贪赃枉法,讹人拖…  相似文献   

13.
“三不”干部:“不学习、不读书、不 看报”。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三不”干 部大有人在。 时下,一些农村信用社干部,自身 素质本来就低,却不愿多花点时间看 书学习,为自己多充点“电”,提高自己 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反,却把很多 的业余时间花在娱乐、消遣和应酬 上。有的沉溺于“筑长城”,甩扑克;有的忙于应酬,热衷于拉拉扯扯,醉心于歪门邪道;有的沉顽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白白地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一些信用社,单位所订的有关金融报刊、杂志成了一种摆设。由于这些人不读书、不学习、不看…  相似文献   

14.
读 书 于 人 “如 鸟 之 有翼 也”。 二 十 多 年 前 ,我 怀 着惆 怅与 无 奈的 心情 回 乡务农 了。 那 时我 们村 里 还未通 上电 ,不 要说 看 电视 ,就连 看场 电 影也 难。 冬 日的乡 村 夜 晚 总 是 黑 得 早 ,天刚 黑,许多 人家 就 关上 门,男 人 大 多 带 孩 子 睡 觉 ,女人 们则 坐 在油 灯下 做 针线活 ,而 此 时 的 我 则 和 妈 共盏 灯,忘却 白天 的 劳累 ,排除 心 中 的 杂 念 津 津 有 味 ,地 读起 书 来。 读 书 可以 陶冶 自 己。一个 人 有良好 的 品 德 ,不 是 与 生 俱 来 的 ,除 受 教于 父 母 、老 师 外 ,更 多…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笔者与两位养鱼专业户谈起新一年打算时,他俩的想法截然不同。一位说:“去年的鱼价太低了,让人受不了,卖鱼的钱不够买饲料,今年无论怎样么我也不干这亏本的生意,哎……”另一位看法截然相反:“去年养鱼也亏掉好几万,但是现在不干了,亏掉的就永远补不回来,落潮自有涨潮时,我就不信鱼价会永远低下去!”他准备今年养一半常规鱼种,一半养殖南美白对虾,决心熬过低谷迎高潮。认定落潮总有涨潮时的专业户是有眼光的。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总是在波动着的,一种商品供不应求,物以希为贵价必然高,生产这种商品的人也就多起…  相似文献   

16.
耕读感言     
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路走来,多少次我想放弃,是书陪伴了我,给了我一份坚持。每当进入内心深处的伊甸园时,就会萌生希望,继续追逐梦想,直到成功。“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常用这句话和这种精神教育我的子女,希望这是我家的图腾,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7.
征文集萃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中说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说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读书需要我们付出心血与汗水,不能坐享其成,其可谓痛并快乐着。有人悬梁刺股,有人凿壁借光,可见读书之辛苦。读书让人博取众长,读书让人更胜一筹,可见读书之快乐。有人讨厌书,有人喜欢书,读书的酸甜苦辣自在其中,就让我们慢慢体会吧!  相似文献   

18.
一日,邂逅两位新提拔的信用社主任,问是否还读书。一位感触良多:“社主任不在学问多少,有张大专证书,混混大概也够了。”另一位苦笑:“想倒想看,只是身不由己。早上跟着轮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搂着裙子转,哪有时间书里转 ?”   两主任的一席大实话令人愕然。时下,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吃喝玩乐之风日盛,读书学习之风日减,有些人腹中“酒水”有余,“墨水”不足,却自我感觉良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信用社改革的深化,领导干部倘若没有一种“充电”和“赶考”的紧迫感,浑浑噩噩混日子,将宝贵的时光耗费在酒桌上和…  相似文献   

19.
读书月坛     
在世界读书日上,温家宝总理说道,“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民,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学习环境,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0.
思适磋言     
后魏邢邵,字子才,与贾思勰同时。《北史》、《北齐书》都有他的传。传中记载他有很多书,但不注意校雠,看见人家校书还笑人愚蠢,并且说:“日思误书,更是一适。”还说:“若思不能得,便不劳读书。”清代著名校雠学者顾广圻,大概因此之故,自号思适居士,並以“思适”作为书斋之名,其文集即为《思适斋文集》。本篇借此为题,谈谈校释《齐民要术》的少部分问题,作为磋商探讨的资料。本文提到的《要术》版本:最早的北宋崇文院刻本,简称院刻;北宋本系统的日本金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