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罗钢 《乡镇经济》2003,(4):38-40
法治观念、法治社会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中国与西方不同,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治”观念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虽有进展,但人们的法制观念仍十分淡薄。我国必须根据自身的生产力状况、历史文化背景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建构法治社会。“如果一个国家严重缺乏民主政治、商品经济传统,缺乏对法的信仰和遵从的广泛社会心理基础,法的自然演化是困难的,最有效的方式无非是在充分认清法治规律的基础上,靠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推动它,通过国家‘强行推动’有步骤地把法治导入社会。”“依法治国,建…  相似文献   

3.
诚信话题,古已有之,虽然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却没能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致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对于担负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任务的高校而言,诚信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吴宝席 《中国西部》2014,(40):96-98
<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们视诚信为"敬德修业之本""立政之本"和"利人之道"。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创造一个个世界奇迹的同时,却经历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曾经的信义之邦正在遭受着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的刺痛。近年来,因诚信缺失引发的社会危机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在历史的车轮悠悠转动五千年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困境和生存挑战。食品安全、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恰恰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精细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要着力从树立科学的法治观、提高立法质量打造法律体系升级版、深化司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普法实效提高全社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等关键环节入手,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海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立场,本文针对青海省生态法文化伦理观、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试图厘清现阶段青海省在运用法律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青海省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整体呈现向好的趋势但仍有不足;功利性人本主义思想依然浓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地方环境立法供给不足,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立法供给尚待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数量偏低、环境诉讼成本过高以及环境诉讼犯罪收益认定困难等问题凸显;执法部门执法力度尚待加强、生态环境执法有欠规范。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宏观背景下,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是青海省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王岚 《浙江经济》2023,(1):72-73
<正>诚信缺失问题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尽快消除诚信缺失区域2019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坚决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以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养老托幼、城市运行安全等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领域为重点,实施严格监管,加大惩戒力度”。2020年,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的工作方案》,针对经济社会中的诚信热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失信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诚信缺失问题治理一直在路上。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多年来。天津市南开区区委、区政府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一方面注重提升全区法治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始终把法洽为民、  相似文献   

10.
李壮 《理论观察》2015,(3):17-18
从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来看党和国家已将新常态背景下的国家如何进行有效治理推向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这一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然而国家治理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必须认清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法治是随现代国家产生而成长的,故以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的历史视角考察法治的角色和作用对认清法治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进而反观当前中国情景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诉求及其实现所面对的三大梗阻:礼治主义—伦理治理、革命主义—运动治理、官僚主义—权力治理.最后,借鉴西方法治经验探讨依法治国如何破除梗阻走向法治中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仇泽凯 《发展》2006,(8):98-98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赖程度,关系到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和运行质量的维护与保障.因此,有必要对会计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天上 《魅力中国》2014,(20):302-302
要想国家治理现代化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完善民主制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表达意愿的机会,并利用法治对权利的运行进行约束,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文就将从民主法治进程的角度简要分析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问题,对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是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热议话题,本文综合了法学、政治学等社科人文理论的基础知识,试图为如何发展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一些具体的方向。首先分析了国家治理能力应有的三个特性,即正当性、有效性与能动性。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又通过对这三种性质的论述,引出如何发展国家治理能力的三种维度,即法治、负责制与国家自主性,并对这三种维度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推进法治建设作出一系列新论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深化法治理宁波建设的指南。去年12月30日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又作出了全面深化法治宁波建设的决定,这也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宁波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刻认识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它对国家治理实现善治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构建法治中国,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要树立崇尚法律的理念,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作为"法治中国"构建的主要任务;发挥法治服务于市场的作用,抓住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着力点;加大对司法腐败的监督力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全面深化法治改革;重视法律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社会矛盾的多发,对城市社区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矛盾的多发,也暴露了我国目前相对落后的社区治理手段难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和治理,解决当前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加强民生立法 构建民生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实际上,在当代中国,作为关乎社会生存、国民生计以及群众生命的“民生”问题正逐渐成为超越民主的时代主题。亟待有力的法治保障。改善民生,尤其需要加强民生立法;依法治国,其内在要求正是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9.
王香平 《东北之窗》2014,(14):15-19
正法治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迅速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形成与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法治观念,是法律教育十分关键的问题.培养法治观念的关键是确立法律信仰,突破人治观念;破除人治观念应从对法律的信仰入手,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法大于权利,法律是维护自身利益最有效的保障时,人们才能崇尚法律,信仰法律,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