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     
《环球财经》2014,(11):19-19
“冷门”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消息传出,各界连呼“冷门”。此前博彩网站列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19名热门候选人,包括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和北岛等,这个名单中甚至没有莫迪亚诺的名字。然而,法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纷纷表示,莫迪亚诺可谓是“法语文坛最有特色、最有才华的作家”“如果要研究法国文学史,绝对绕不过他”。  相似文献   

2.
正止庵说:"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一件事的话。"在他看来,读书其实根本不是一件事儿,就如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习惯。但他不同意"坚持读书"的说法,"读书不是什么苦事儿,你读就行了,对我来讲就是没有法子不读书。"读不读书并没有好坏之分,但读什么书是有好坏之分的。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不能急于下结论,要在读过之后留心去看,去考证,这跟交朋友一样,"也许第一印象是这样的,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  相似文献   

3.
瓦伦达效应     
《老区建设》2012,(17):64-64
由来: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越是患得患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相似文献   

4.
杨君 《中国西部》2014,(29):108-109
<正>读这本书源于它的作者——朱永新。作为一名行政领导,他有着深沉的教育情怀;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他与无数仁人志士一样,对踏上"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之路充满期待。晨诵、午读、暮省,师生共写的新教育课程遍地开花,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充盈着师生的生活。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他心中理想的教育会是怎样的?怀着期许与憧憬,我打开了《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只觉得有一种大汗  相似文献   

5.
正上一篇,我们谈了专注。这一篇,我们来谈谈读书与旅行。最近有弟子来看我,他说最近去香港铜锣湾的诚品书店,发现很多时尚男女在那里逛,但是很少人买书。"这算是香港时尚界的一件事情,大家只是去那里逛、发微信,然后走人。"我点头。在我看来,周遭许多人看一本书,跟他们去一个旅游景点是一样的,不会跟那本书有实质性接触——看看序言前两句话,看看后记后两句话,再看看简介,大致就可以炫耀读过这本书了。这也就相当于去了趟欧洲,拍了好多照片,往微信上一贴,  相似文献   

6.
现在互联网这么方便,对于我这个本来就不爱看书的人来说,看书纯粹属于一种被动行为,我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可是没办法,互联网把我给“毒化”了。即使我选择读一本书,也会先上互联网看看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就像葛优在一个广告里说的那句台词“上饭馆,哪家人多我去哪家”。对我来说。选择读一本书的理由就是越多读者说那本书好,我才会去读。  相似文献   

7.
上一篇,我们谈了冬至,这一篇,我们来谈谈淡定的气场。最近,有弟子来看我,他是一家IT企业的年轻总裁,他给我讲起一件事。前两天,一个老朋友跟他借钱,说想买一套房子,借50万。对他来说,借钱不是最大的问题,重点是,他认为朋友这时候买房子不合适,  相似文献   

8.
冯仑谈到公司的失败时说:“实际上这就像一个失败的农村人跟一个城里人谈恋爱,失败了以后,两个人反应是不一样的。城里人说,她要玩弄我的感情,他老说精神;农村人说他糟蹋了我的身子,她又说物质。。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我愿意把这个“一件事”理解为企业的管理/美国《财富》杂志早在1966年就提出:“在1900年几乎不被承认的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今明的中心活动。”  相似文献   

9.
赵彬 《宁波通讯》2010,(9):46-46
宁波帮博物馆在去年10月22日开馆了,千余件藏品也与广大观众见面。曾有媒体朋友问我,你们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我对他说,我们没有镇馆之宝,但我们有许多故事,翻开宁波帮博物馆这本书,总可以读到一个打动你的故事。纵观宁波帮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医生,前些日子,我受院方指派赴新加坡一家大型医院进行临床交流,当地医院安排我和一位名叫李建的医生同在一间诊室给人看病。这天下午,诊室里来了一位建筑工模样的中年人,他的右掌心被划出了一道大口子,不断流着血。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光靠包扎很难有效止血,果然,李医生在清洗了伤口之后,给他打了麻醉针,做了一个小小的缝线手术,随后李医生又给他配了药,让他回去之后每天换药,7天之后再来拆线。对于一名外科医生来说,这也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然而那建筑工离开后没几分钟,李医生突然惊呼一声:“糟了,我忘记告诉他换药的时候应该先用碘酒给伤口消消毒!”我说换药前用碘酒消毒是常识,更何况他的伤口也不大,不消毒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李医生不赞同地说:“不行,我下班后一定要找到他,把这个注意事项告诉他!”  相似文献   

11.
一个什么佯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城市,而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城市? 不久前.我偶然翻看了一本书.是1961年一个美国人写的叫《美国伟大城市的生和死》,这本书总结了四个要点,说按照美国城市的发展经验.只要符合这四个要点,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有活儿、生机勃勃的城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边看边想.跟中国的城市比照了一下,发现我们的城市建设都是反着做的。  相似文献   

12.
李忠 《首都经济》2004,(9):23-27
在我的朋友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如果大家想威胁谁的话,就会指着我跟他说一句:“如果你再这样,我就让你和他一起出国。”听起来仿佛陪我出国是件极其辛苦的事,这大概来源干我的一种说法——我曾经说过,对我来说,国外所有的城市都是“步行城市”。我曾经端着相机步行走过整  相似文献   

13.
华林实 《开放潮》2004,(9):12-13
一个叫曹燮的年轻人,最近搞出了一本书,叫《600孤儿的父亲》。不看书,光听书名,就让人有点激动。小曹是个性情中人,表面上不温不火,但一说起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主人公时,就判若两人。他会用急促的语气狠巴巴地对你说,谁对余祖亮的善举无动于衷,谁就不是个正常人!  相似文献   

14.
◆这怎么不是建材呢?就像一个人到社会上,变成了一个有钱人,他指着一个穷老太太说我是她儿子。有人问他,你这是啥啊?你怎么可能是她的儿子?可问题是你就是她儿子呀。难道我做的东西很艺术,很值钱,它就不是建材了?◆与众多艺术家相比,张宝贵的一大优势是,他有一企业,有一个依托,能很便捷地把他的艺术理念转变为投入生产、走向市场的产品;同时,他又显然大大胜过大多数搞这行的建材老板,因为他确实真的懂艺术,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还有他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低效率有时是一种美好。他对大妈大嫂说,只有这样的低效率,才能让你们大家都有饭吃。◆搞了三十年经营,没有挣到钱,我很骄傲。———张宝贵  相似文献   

15.
正"功名自古随他去;苦乐从来与己说。"这是我2003年为自己撰写的一副对联。那天在参加报业集团总结表彰大会时,我忽然想起了这两句话。"功名自古随他去"。这是我对功名利禄的基本看法,原则态度。《三国演义》有诗云:"丈夫处世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功名是用来慰藉平生的。在我看来,不求功名,绝不是无所事事,颓废消沉;追求功名,也不是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人活着,就要奋斗,就要忙乎,所谓功名,只不过是一个说法,一种评价而已。它应该是等身的,客观的。既然如此,不说何妨?不评也罢!  相似文献   

16.
正上一篇,我们谈了送礼,这一篇,我们来谈谈领导者。有个弟子跟我聊天,他说,最郁闷的事情是,他在公司里是个老总,但在家里,老婆总是有意无意地行使着领导者的角色,他就成了一个跟随者。照他的说法,在家里排名有时连保姆都不如。这件事引发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领导力从哪里来?我想把领导与领导者两个概念分开说。在我看来,领导就是个职位,而职位是可以任命的,或者是法律上赋予的某种权利。  相似文献   

17.
正上一篇,我们谈了冬至,这一篇,我们来谈谈淡定的气场。最近,有弟子来看我,他是一家IT企业的年轻总裁,他给我讲起一件事。前两天,一个老朋友跟他借钱,说想买一套房子,借50万。对他来说,借钱不是最大的问题,重点是,他认为朋友这时候买房子不合适,仗着很熟,他就用教训的口吻与朋友对话,"你这个笨蛋,你怎么能现在买房子",诸如此类。结果,朋友很受伤,钱也没  相似文献   

18.
<正>下午两点半刚过,在学校的走廊外,午睡腥来的小男孩从寝室跑出来,冲上去抱住一位女教师,口中喃喃地重复着"校长""妈妈""周五"。女教师抚摸着孩子的背脊,转过身向着记者说:"他想说,周五妈妈要来接他。"这名被抱着的老师叫宋焱,是这所彭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在这所学校里生活  相似文献   

19.
刘美 《环球财经》2014,(11):115-115
201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开,法国作家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的爆冷获奖让一部分评论家“不服气”,有人在媒体撰文道:莫迪亚诺擅长描写的记忆、身份和时间,根本就是20世纪最流行的主题之一,早在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的时代就已经登峰造极,即便到了现代,也有“好几位同类作家”有资格并肩获奖。  相似文献   

20.
莫迪亚诺的小说里总泛着一种淡淡的迷失的气味,或忧伤,或惶惑,总之叙述像被苦艾酒浸泡过,从<暗街店>、<消失的街>、<夜巡>、<陌生人>,到如今<迷失青春的咖啡馆>,这种不可名状迷失始终挥之不去.故事展开在巴黎60年代的拉丁区,灵感则源于那些记忆里街角或深巷中的咖啡馆.22岁,漂亮的露吉不停地逃离自己的生活,母亲、丈夫、公司的合伙人,她试图通过消失重新找回自我,"只有在逃离中我才是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