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洁  谢超峰 《重庆与世界》2015,(1):95-98,122
国学教育,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给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校自2007年开始便在学生中开展经典国学诵读活动,2008年成为重庆市首批100所国学试点校之一,2012年12月获“江津区教委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国学教育)”称号,2009年以“大同颂国学经典诵读”在江津区滨江之夏闪亮登场,开...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标基本理念下,古诗文教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大量诵读经典古诗文段落,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学生语言素养、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要求,让中华传统经典滋润学生心田,让经典之花在学生心田绽放呢?在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日常课堂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国学教育,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给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校自2007年开始便在学生中开展经典国学诵读活动,2008年成为重庆市首批100所国学试点校之一,2012年12月获“江津区教委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国学教育)”称号,2009年以“大同颂国学经典诵读”在江津区滨江之夏闪亮登场,开创了农村小学国学节目到江津区进行专场演出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杨清艳 《魅力中国》2014,(11):157-157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院校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高职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提高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内容,论述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相应路径。应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将国学经典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庆红 《魅力中国》2012,(29):171-171
经典诵读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潜能开发、人格塑造、知识积累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将经典诵读教学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应通过改善人文环境、强化教师培训、整合课程资源等方式,全面推进经典诵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环球财经》2009,(8):14-15
最后一位国学大师走了。季羡林寂寞的身后,是中国传统国学的沉寂和许多优秀文化乏人可继的尴尬。从此,中国将告别大师的时代,中国学术的最高峰谁人来守卫?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当代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知识的统称,我国历代保留了大量的本草经典典籍文献,抓住了本草经典也就抓住了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精髓.而开展"本草经典诵读",既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进而形成文化自信.以"本草经典诵读"为路径是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韩海燕 《走向世界》2014,(34):18-19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仿古建筑、古色古香……当你走进“北园”城阳国学公园的那一刻,仿若走进了一座江南水乡,满目的惊喜和震撼。独特的景观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能休闲娱乐又能修身养性的精美园区。城阳国学公园作为2014青岛世园会5大分会场之一,主题为“不其古城扮靓装、国学公园文香飘逸”,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的平台和一个了解园艺的机会,并巧妙地将自然、园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营造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氛围。  相似文献   

11.
正国学培训的最后一节课,在一首经典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中闪亮登场。国内外知名的演奏家阵容,让我们顿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吗?接下来,重庆华夏国学研究院院长、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黄明超教授声情并茂地为我们讲授了《学记》。他首先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和师生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经济周刊》:绵延千年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但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今天的时代,您是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您的"国学课"内容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范曾:国学只有好、坏的区别,没有新、旧的区别,因为只要是够好的,它就一定会有长期的生命;不好的,自然不会被今天的社会所接受。我讲国学最主要的有几个经典:比如当然要讲的《易经》、《大学》、《中庸》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和道  相似文献   

13.
当今,研究国学、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学习研究国学应在现代化视野中梳理清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为何会出现国学热;二是以怎样的态度研习国学;三是国学发展走向何方。只有思考清楚有关国学的基本问题,才能促成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才能光大中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2017年11月23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云阳县教委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培训,四天的培训让我受益颇多。国学文化确实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个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已经越来越淡漠了,究其原因,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传统经典诵读至关重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抓好名句名篇背诵是当务之急,本文拟就背诵名句名篇与承扬传统文化,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付林 《重庆与世界》2017,(36):25-26
秋阳依旧绚丽,磐城已然巍峨。临近四天的传统文化通识培训活动,在全体学员重三叠四的掌声中,心满意足的收获里落下了帷幕。回顾这几天各位专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简单勾勒和认真解读,于我这个从教14年的高中教师来说,却有“雪中送炭”“如沐春风”之感。感于传统文化有新体会学生时代,我们从老师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中,从依稀借阅的尺牍里,开始接触传统经典,咀嚼祖国文字,但那只是东猎西渔,自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便不知天高地厚,“飘飘然”地踏上了三尺讲台,可谓贻笑大方。回想真实的自我,虽常年和文字打交道,但说不上国学,谈不上经典,更不用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国学知识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东北之窗》2013,(15):87-87
7月18日上午,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北京孔庙齐声诵读《论语》,正式拉开了"2013全国少儿国学文化节"的帷幕。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秘书长乌振英先生为此次活动致开幕词,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申溪先生等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莅临开幕仪式。信泰人寿首席风险官张静波先生作为独家支持单位代表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此次"童谣中国·感悟经典"全国少儿国学文化节  相似文献   

18.
有幸参加此次传统文化培训,虽然短暂培训已经结束,但当时的欣喜、感动、礼敬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四天中,专家教授从《大学》《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等国学典籍中截取摘要,创新地多角度地阐述了传统文化内涵。让我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过去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虚无飘渺,离我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瑰宝,更可以解释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的举止行为、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的体会具体有以下几点: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你看诗词大会了吗,你会背几首诗呀,你有多久没朗读了?最近,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大批原创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播,这些话题成为刷爆朋友圈、微博圈甚至很多人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随着这股传统文化风掀起的热潮,国学经典迅速走进学生的课堂,背古诗,读经典,深受孩子们喜欢,被老师、家长们重视.  相似文献   

20.
"国学热"的兴起是多种原因综合形成的结果。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我国高校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为了深入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国学教育现状,揭示我国高校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武汉工业学院国学热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课题组对武汉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的涵义和地位、国学教育的意义的认识还是正确的,对国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少数学生对国学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持排斥态度,同时我国高校国学教育存在明显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教育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