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农地流转的特点、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极不活跃而且很不平衡。陕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且地区问有较大差异。农地使用权流转不仅有赖于市场化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有赖于农业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当前在欠发达地区并不具备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确实保证农户拥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基础上,通过市场规则建立确保农户独享收益权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地流转、地方政府和制度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产权的一般框架分析,我国农地流转权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速度缓慢及地区差异问题的原因,除各地的自然资源,社会分工,市场经济发展的禀赋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对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程度存在差异和制度实施机制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农地制度的第二次伟大飞跃,农地使用权流转在实现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流转步伐的加快,农民权益流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保证农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切实落入农民手中成为流转继续推进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周新梅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4,32(4):106
土地制度创新一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创新,搞活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对学界农地流转文献的梳理,可以总结如下结论:在土地流转中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根据农民的意愿进行流转;各地农民土地占有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农地流转中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减少农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要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相似文献
5.
史卫民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Z3):207
加强农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文章阐述了农地流转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认为农地流转中一定要让利于民,遵循平等保护和确保收益的价值理念,健全法律法规是前提,规范政府职责是核心,构建市场机制是关键,完善社保体系是保障。 相似文献
6.
孟俊杰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Z2)
本文分析总结了北京郊区农地承包经营及流转的主要做法、经验和模式,分析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农地的产权体系、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对农地流转的管理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建军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23(3):286-289
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三次改革,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存在许多缺陷,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应为农地国有制,农民拥有长期使用权。 相似文献
8.
申红卫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1):37-41
农村社会保障缺位导致陕北流转农地供求不足和交易费用高,不利于农地资源的有效流转,进而影响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加快陕北农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其配置效率,首先应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陕北流转农地供给;其次应合理规划提高陕北农地经营收益以扩大陕北流转农地需求;除此之外,加快培育陕北农地流转市场,为陕北农地经营权流转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人地矛盾,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陕西地域为例,从供需框架出发,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农村土地合理合法流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在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情境中,农地确权和非正式规则决定农地产权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农地流转租金.通过构建农地确权、非正式规则及其相互作用对流转租金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源自山东、陕西762户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表明,农地确权、第三方参与提高流转租金,而农地交易双方互惠关系越密切降低流转租金,且农地确权强化农地交易双方互惠关系对流转租金的抑制作用;违约惩罚条款提高流转租金,降低非正式规则的作用,契约形成过程及有效期内第三方参与具有违约规制功能. 相似文献
12.
谢栩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4):70-74
农业经营模式变革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是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前提和推动力;同时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要求又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其次回顾二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合作化、分散化、再到产业化的变革过程,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二者的相互作用;再次,对郫县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直观地验证了二者的内在相关性;最后得出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针对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尚存问题,应着力建立和谐农地使用权流转关系,建立健全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健全农地社保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土地主要执行社会保障功能,阻碍了农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地使用权流转和农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和谐互动,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动力、模式与障碍: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农地流转不断壮大,农地市场在不同生产者中配置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但农地市场发育并不完全,所有权模糊和承包关系不稳定限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户籍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降低了农户流转农地的意愿,中介组织缺乏和交易合同不规范使农地流转交易费用较高.未来推动农地流转应明晰所有权归属,稳定承包关系,划清集体参与边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合约的规范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农民土地的直接权利只是表明了农民所拥有的土地禀赋,更重要的是考察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农民实现的土地权利.在城乡土地二元分割状态下,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因市场的不平等交换而被侵蚀,但是单一市场的研究不能充分揭示这一问题.通过文献述评,可以提出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将农民土地权利的实现置于农地城市流转的纵向结构中进行考察,全面分析价格歧视、权利限制和信息不对称对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影响,才能提出保护农民土地权利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保农村土地的正常流转,要求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因而也就产生了土地确权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描述目前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的背景及现状,运用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中的土地产权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对土地确权流转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且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相应的从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抑制"非粮化"、确保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而且一户经营多块土地的现象较为普遍;农地确权可以通过影响农户的投入决策和土地流转决策对农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因而深入探讨农地确权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对此缺乏研究。本文认为,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是农地确权作用于农地利用效率的主要路径之一,单从这条路径来看,农地确权不仅要促进土地流转,而且要使农地向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集中、要改善农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才能显著提升农地利用效率。然而,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对该路径形成阻碍,导致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基于2019年在吉林、江苏、四川三省297个村庄抽样调查的1058份问卷,运用DEA-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显示: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低,反映出当时样本村庄的农地确权还未有效促进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在确权后的土地转入概率较高,但最大地块面积较小,而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比没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最大地块面积较大的农户比最大地块面积较小的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更高,表明在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中土地转入具有遮掩效应、最大地块面积具有中介效应。可见,农地确权提高了已确权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土地的转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农地确权与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之间的负相关性,但并没有加大最大地块的面积,由此带来的经营分散加剧可能正是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低于未确权农户的原因之一。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对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的土地流转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针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深化了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研究,也细化了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研究表明,不但要继续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持续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工作,还应扫除阻碍农户土地流转的其他障碍,加强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引导和农村土地整治,促使农地向高效率经营主体集中,并努力解决农户多地块分散经营的问题,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农地利用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农地经营权流转一直是重要的议题,国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献。从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农地流转的经济效果三个方面,对相关结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评述,提出以后研究应更加重视对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数量检验;应该更深入考察地区间农地流转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农地流转对农户相对收入、对信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深层次的矛盾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本文基于门槛理论,深入剖析了农地流转对农民市民化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研究,描述了农民市民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采用博弈的分析方法,证明农地流转能够降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经济门槛和社会门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土地流转,推动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宋喜龙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46-49
无论农地资源的最优配置,还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最终实现,在既有制度安排下,农地流转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和农地规模效益实现的重要途径。虽然河南省已采取了一些促进农地流转的手段和措施,但从规范和系统的角度看,还面临着诸如农地用途"异化"、农地交易"失范"等问题,并缺乏必要的制度配套与协同推进措施。政府应从对"地"的规范管理、对"人"的有效保障、对"资金"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入手,规范有序地推进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