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韩非汲取和改造了老子之"道"理论,将之用于政治领域,借道释君,认为君是"道"在人间的体现,君主只有体道,才能成为明君圣主。他提出了明君之道的基本原则:三守、虚静自处、用人之长、不依仁义,并从反面对君主提出了告诫。事实上,其明君、圣主只不过是韩非设定的理想君主形象而已。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从人的道德性出发来构建其理想人格,主要有圣人、君子、士人三种。这些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是"内圣外王",即内在德性与外在事功的统一,其典范就是"圣王"。实现理想人格,关键要靠道德实践,还要突破自身,推己及人,"大学之道"就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具体途径。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巨大,对塑造现代社会的理想人格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论证的理论体系: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道生之,德畜之"的德性论是无为而治的人性前提;无私无欲的"圣人"是无为而治的关键因素;"小国寡民"是无为而治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4.
<正>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土的信徒从众多的菩萨中选出三位,组成"三大菩萨",又称"三大士",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后来又加上了地藏菩萨,变成"四大士"。加上弥勒佛,五位菩萨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其中观音代表大悲。观世音菩萨以大悲为本愿,救苦救难为目的。悲是拔除众生之苦,是救济众生的大慈大悲心。当然,必须施与众生快乐,才能离苦。  相似文献   

5.
魏晋之际,王弼从道家的自然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统治者的种种“作为”,如名法之治、名教之治等,是造成当时社会混乱局面的根源,因此提出“无为’’的政治主张。他深信儒家的名教,即尊卑责贱的等级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法伦理是正常的封建秩序之所在,于是试图以道家的自然来加以挽救,以期重建封建秩序。  相似文献   

6.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无为"即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只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本文旨在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探究,结合贵州大学学生红十字会实际,探讨道家管理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注重人文精神,肯定人性之善,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强调仁心与天地万物-体和人的文化陶冶建构作用;中国人文精神"深体天人合一之道",讲求天地人"三才"统一,以道德理性、感性慧识之心、人文境界为依,内外兼修;人文精神所标举的艺术精神,是一种"穷观极照、心与物冥"的人生审美体验和精神境界,一种技进乎道、以形媚道、以艺写意的审美人格完成.  相似文献   

8.
慎到在战国政治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政治思想进行了道、法融合的新努力,对战国中后期的中不害、韩非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君道观”是慎到政治思想的理论核心,集中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本文从历史课教学出发,从君主的产生、君主的统治之道和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等方面来探讨慎到的“君道观”,揭示这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质。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人格理论与诗论都是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的。孟子的理想人格是保持着一种无所畏惧的奋发的精神状态,具有着坚贞节操、充盈着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孟子认为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自觉修养就能够成为大丈夫甚至圣人。孟子的人格理论与诗论,在今天探究人格培养方面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弼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贵无论","以无为用"和"无"为本,"有"为末;"有"从属于"无".这种思想之产生,与东汉以来直到魏晋时代的政治结构、社会组织、思想大潮的巨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是互动.思想家,哲学思想和社会时代背景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1.
唐晔 《沪港经济》2010,(4):64-65
道家主无为,儒家主有为,无为与有为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企业管理和经营中,我们总会面临有为还是无为的选择。这道难题的选择,需要企业家足够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何静 《宁波经济》2004,(B07):45-47,37
从心体的内涵、心体的存在状态和心体所表征的境界看,王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援道入儒,是对道家智慧的融摄。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门人之字多数为"子*"式,其中多数为孔子所取。孔子此举,在于寄托其"君子理想"于其弟子。孔子一生行君子之道,传君子之教。孔子的君子之道包括"文质彬彬"和"内圣外王"两个层面。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君子",孔子要培养出具有德性的社会管理者。  相似文献   

14.
正王阳明通过自己实存的精神探索,在精神层面上融会禅学无滞无碍的精神境界。这发韧于王阳明的早期思想阶段,大成于龙场悟道之后的后期思想阶段。据《年谱》记载,阳明十八岁时即"始慕圣学",然而他对圣人之学的探寻十分艰辛。王阳明自己曾说:"今世学者,皆知宗孔、孟,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他驰骋于辞章之学但发觉这不过是"无用之虚文";他依照朱子循序致精、格物致知的方式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合一,却始终无所得入,不得受用。在这种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阳明转而出入佛老,受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释忠孝之道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移孝作忠"的原因、历史演变和政治功能。认为忠孝之道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干,既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又是统治者维持政治安全的重要工具。"孝"道所包含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取向使得"移孝作忠"成为可能,成为封建君主进行统治的重要杠杆。在今天看来,忠孝之道的消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忠孝之道的...  相似文献   

16.
陈雷 《新西部(上)》2009,(12):142-143
“无为而治”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并非道家所独有。儒家思想中也包含着“无为而治”,只是两者的意义不尽相同,道家主张是“自然”的无为,而儒家主张是“德化”的无为。道、儒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思想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因此,深入研究道家、儒家的“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对当今管理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试对孔子与庄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二者皆认为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追求"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在治国理想无法实现之时,表现出"不进则止"的生存智慧,舍"外王"而回落到"内圣"的境界,同时,二者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与"至德之世"有殊途同归之妙.所以,探讨庄子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其实质在于探讨二者的内圣外王贯通之道.  相似文献   

18.
石涛的“一画论”说:艺术形象要经过“心炉铸造”,画家从下笔之始到收笔结束,应由心境主宰画境。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又说:“圣人以神发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同西万绘画相比较,中国画的语境是非常独特的,它既超越了客观,也超载了科学,始终以意象构成的方式来表现客观事物,又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求得气韵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9.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论述君主就是指那些时刻站在权力和地位顶端的人,其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职责就是要成为君主,其它的都是强加给这个身份的多余之物.君主成为君主也即是君主要不断使自己成为最高权力和地位的拥有者.那么,针对这一目的,君主应具备相应的“德行”,即军事素养、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20.
宝贵敏 《新西部(上)》2007,(7X):116-117,121
该文试对孔子与庄子的治国思想进行比较,二者皆认为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追求“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在治国理想无法实现之时,表现出“不进则止”的生存智慧,舍“外王”而回落到“内圣”的境界,同时,二者所构想的理想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与“至德之世”有殊途同归之妙。所以,探讨庄子与孔子的治国思想,其实质在于探讨二者的内圣外王贯通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