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萌  吴凡 《新西部(上)》2010,(5):161-161,168
大学道德教育实效性降低是因为德育概念的泛化、急功近利以及模式单一、德育对象的自身原因等,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关注个体成长,关爱心理健康,注重差异的道德理念,培养道德主体和主体人格,强化"成人"教育,人文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2.
教育方式对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壮族传统道德以歌传教、以故事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情景传教、以乡约族规传教等独特的教育方式,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民族院校德育要从学生的民族性、区域性特点出发,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生活化、艺术化、情景化、制度化的做法,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利用现代化大众传媒手段,在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并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3.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蓉 《理论观察》2010,(3):73-74
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课堂讨论法”“公正团体法”道德教育方法、“学生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以及提倡注重“隐性课程”道德教育内容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道德教育工作探讨提供借鉴作用,提高其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严重,主要是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不同道德意识冲突、国内各种不良道德现象的消极影响、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缺乏、教育目的"功利化"严重、教育价值取向迷茫等社会原因引起的。应该通过增强高职院校德育的实践性,采取多学科渗透德育教学的方法,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建立知行统一的道德评价机制来纠正和预防高职学生的道德失范。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德育素有重知轻情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我们主张将情感教育纳入德育的范畴。高校德育中的情感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素质,促进德育理论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高,能够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和道德形成环境,帮助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业缘关系、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社会公德失范、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倾向功利、道德知行脱节等问题。要深刻认识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转变道德教育理念,注重社会教育引导,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的德育价值。心理和谐是德育主体自身的和谐,是高校德育和谐价值的基础。学会合作是主体之间的和谐,是高校德育和谐价值的本质。道德活动是实现高校德育和谐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德育方式急待突破.虚拟道德情境的运用即是对大学生德育方式的新探讨,对大学生具有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深化其道德情感、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增强其道德选择能力、提升整体道德层次、增强德育教学效果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虚拟道德情境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伟芳 《新西部(上)》2010,(2):172-172,169
道德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德育方式急待突破。虚拟道德情境的运用即是对大学生德育方式的新探讨,对大学生具有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深化其道德情感、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增强英道德选择能力、提升整体道德层次、增强德育教学效果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德育培养的主体模式应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从其方法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从其途径来看,应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德育教学并重;从其内容看,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郑奇 《新西部(上)》2010,(4):180-180,155
学校教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离开道德实践谈德育内化形同纸上谈兵.辩证的高校德育工作应以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为关照主体,建立班级德育档案,以辨证促德育内化,并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这正是高校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党和政府对高校德育的要求,以及联系当今时代实际,试图阐释"三全育人"德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及其运作机制,以形成德育合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网络的虚拟和开放、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学校德育的滞后及社会环境等。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的主要任务: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关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取“制度化模式““灌输式模式“等教育方式,导致学校道德教育走向误区--脱离生活,缺乏情感体验,缺乏人文关怀,造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因此,要想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就要使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使知识性道德教育与生活性道德教育相结合,以人为本,把德育建立在人对人理解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公共伦理的缺失,教育行为约束力的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对公务员主体道德需要的忽视,使得当前的公务员道德教育在价值、过程、结果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有效性困境。本文在剖析公务员道德教育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询其成因,初步建构走出困境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改进德育教学方式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落差产生的种种问题,借此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目前需要的是建立增强大学生德育教学实效性的科学思路,实现增强大学生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创新,双管齐下,以此保证大学生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培养人们对于生态发展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进行的教育,它是现代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具有同时性、渐进性、重点的选择性等基本特征。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知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这决定了生态道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性与普遍性、实践性与持久性、完整性与一致性的基本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和投入,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创新生态道德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8.
德育与心理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可从古代伦理道德来看心理教育的本土渊源,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接受心理的层次,运用心理咨询提高高校德育的成效。文章认为以心理结构为形式,以符合当代要求的道德思想为内容,这才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德育本质地具有服务功能,开发德育的服务功能,是对人类生活的本质需要的一种回归。德育的服务功能帮助德育主体实现德育内化;通过内化作用,德育主体内心形成一定的道德自觉、道德信念等内在道德力量,这股力量又将帮助道德主体走出道德困境,趋向人格的、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服务功能。德育教师应以创新精神来实现德育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是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中,道德情感是未成年人道德发生的基础,是未成年人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也是引发与支持未成年人道德行为的心理策动器。而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的形成,必然要受到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德育模式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