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浩天 《魅力中国》2010,(35):89-8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自建立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考验,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刘莎莎 《黑河学刊》2009,(6):112-114
法治被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立以后,得到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认同。实现法治或进行法治建设,成为了我们极为重要的现实任务。法治是一个整体,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建设法治政府的根本保障是实行民主宪政。民主宪政追求的目标正是社会的和谐。实行民主宪政的基本要求是确立民主宪政观念,弘扬民主宪政精神,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思考发展问题,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章舜钦 《黑河学刊》2006,3(3):69-71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长期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依法建设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明确:在全社会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在推进立法、发展民主制度、完善权力监督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兵喜 《理论观察》2005,1(1):11-13
建立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和谐社会的建立,关键在于制度创新。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是公民充分自治的社会;是法律至上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凌振路  李兰平 《发展》2009,(4):64-64
一、进一步树立民主法治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在全社会树立民主法治意识的工作变得十分紧迫和繁重。和谐社会是动态的,要在调节中才能实现。而我国当前面临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人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各种利益均处于多元化。方方面面的问题,错综复杂的矛盾,形形色色的纠纷,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难以胜任社会调节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张倩 《魅力中国》2010,(23):153-153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农村基础层民主法治建设理论基础,再接着从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促进和提高两个方面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其法治作用表现为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建设存在不足,立法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依法行政基本原则贯彻不力,司法公正独立的理念难以确立。从法治层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对策,坚持民主法治原则,履行依法行政,坚持司法公正独立。  相似文献   

9.
郭汝齐 《今日重庆》2004,(4):106-10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1954年9月确立至今,经历了确立之初的不断探索和发展,遭受了文革期司的破坏和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恢复、健全和完善,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50年的历史表明,这一制度坚持了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愿望,合国情、顺民意,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深层次、结构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建设民主、法治的国家业已成为当下的主题。本文着重从制度设计上阐释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思路,追踪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的进程为内容,希望能对当下的改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浅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超”的关系,是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重要体现。和谐社会是包客共生、结构合理、规范有序、运筹得当的社会。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杜会均衡论等多种理论支撑,又是对国外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是协调阶级,阶层关系、城乡关系,要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叶祥松 《改革与战略》2008,24(4):156-15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最重要的执政理念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略论教育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依法治教在依法治国中也具有相应的特性。教育法治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教育立法问题;而教育依法是教育法治的中心环节;国家教育机关守法的权力机制是教育依法的保证。依法治教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加倍努力。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治理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与创新,审计监督在纠正企业社会责任功能缺位方面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文章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审计治理的探讨,重点对社会责任审计的本质、动因、目标、假设以及适应我国国情的审计主体、对象、内容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吴从环 《乡镇经济》2011,2(1):77-82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从法治建设的内在逻辑观之,它包括法的建设、政府自律和社会守法这样依次递进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法的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政府自律是动力和保障,社会守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易凤兰 《乡镇经济》2011,2(3):76-82,87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而言的一种治国方略,中国在20世纪末(党的十五大)明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1世纪初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目标。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的内在根据就在于二者在价值上的契合。文章详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行政法治在民主的价值、自由的价值、平等的价值、公正的价值和秩序的价值等价值上的价值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