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海 《中华商标》2009,(8):75-75
曾有报道称.某市“至少有一半的注册商标在‘睡大觉’”,而《泰州晚报》登载:“泰州市有近两成商标闲置”。不管是“一半”,还是“两成”,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人们商标意识的增强.我国注册商标总量在“突飞猛进”的同时,各地均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商标。  相似文献   

2.
闫文佳 《中国纺织》2013,(10):72-74
产品做好了,不一定卖得好。“水到”未必“渠成”。 王健林和马云1亿元的一个赌注,不管是不是如王健林所说的只是一个玩笑,还是万达与淘宝的市场竞争,这都是在告诉我们,传统销售渠道与电商的战幕已经拉开了……  相似文献   

3.
余日昌 《董事会》2005,(9):106-108
随行就“市” 百川汇集的地方叫做湖泊,那里风起浪伏,水面上百舸争流,浮游之物随波逐流,水底藻礁之中鱼龙混杂。水营造的自然环境里,生物们将完成“各得其所”的大交换,自然形成了一个庞大却又细腻、繁忙却有秩序、合理却相当残酷的巨型生物链。我们可以称这样的巨型生物链为“市”。假如我们将所有经济主体及其活动看做生物及其行为,那么,经济大市场就是这样一种湖泊。  相似文献   

4.
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是无锡机械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10年。全局销售收入从1990年的11.9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96.7亿元,年均递增23.3%;利税总额从1990年的1.7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8.7亿元,年均递增17.7%。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连续5年保持全市工业系统首位,连续3年名列江苏机械行业第一。 总结1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五点:不管遇到任何情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10年来,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余日昌 《董事会》2005,(10):106-108
股、圆相接 中国象形文字的出现,使文化原有的生动变得具象起来。对于“股”字各人联想不同。生意人首先想到的是“股份、股权、入股”等等经济活动,吃官饭者认为“股”字代表过去一种“官位”,文化人想到的则更多一些。从“股”字的结构来看,偏旁“月”就是“肉”的意思:股原指“大腿”一截!中华武术称之为“下盘”,它代表着支撑全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宇欣  关海涛 《中国纺织》2004,(10):102-105
曾几何时,形象代言人在人们的印象里还是个挺拗口的词,但随着越来越多明星出现在企业商品广告中,人们对形象代言人也就习惯了,毕竟经常在嘴边挂着,耳旁听着,眼前看着。什么事物都经不起这样的“关注”,形象代言人成为了大众的熟人,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在这片热热闹闹的形象代言人江湖“风浪中,服装企业是最典型的“好动分子”,因为不管是年轻的、年老的,不管是国内的、国外的,不管是唱歌的,演戏的,凡是能让绝大多数人叫得出名字的明星都参与了服装企业形象代言人的“帮派”。  相似文献   

7.
James Riedel 《董事会》2007,(4):103-103
“得过且过”的古话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尽管过去2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屡创纪录,但外界普遍认为,它过于依赖固定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了。  相似文献   

8.
熊燕军 《中国纺织》2006,(3):174-175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得利于资本劳务投入及技术革新。事情真是这样的吗?1970年和197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史专家新制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和美国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在《经济时评论》上发表《西方世界成长的经济理论》和《庄园制度的兴衰,一个理论模式》两篇论文.指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特别重视所有权,认为无论是封建庄园制度兴起和衰落还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生,都与所有权的变革有直接关系他们确信所有权不确定私人经营的产业及其收八没有合法保障或者说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和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近代工业就发展不起来。1973年,针对当时传统经济史和经济理论分道扬镰经济史不能利用经济理论结果连诸如“一国兴衰”甚至经济史自身发展问题都无法说明的严峻现实他们为了提供一个“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统一”的成功范本,同时也为了更多没有受过专门经济学训练的人了解西方世界兴起这一历史进程在上述两篇论又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删去一些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经济学理论写了《西万世界的兴起》这本通俗小书。  相似文献   

9.
《中国煤炭工业》2010,(1):52-53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现在有人说山西的煤炭资源整合是“国进民退”.也有人说不是.两种观点都有.我的看法是真的“国进民退”!不管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必须是公平自由交易.不能靠行政手段干预.现在看来这是改革的倒退.  相似文献   

10.
周璟怡 《汽车与社会》2013,(13):122-125
奥兰多以带给人们欢笑着称,也是全美最值得一去的目的地。不管是主题乐园,还是世界各国美食,奥兰多是唯一一个让游客可以一站式享受到全部旅游的目的地。难怪奥兰多如今的标语是:“奥兰多带给我欢笑。”  相似文献   

11.
一、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新态势1.发达国家和地区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跨世纪的经济角逐中,各国的经济竞争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关键和实质是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竞争。发达国家为了走出经济缓慢增长的困境,纷纷推出所谓经济现代化战略,增加对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投入,促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在这过程中,美国推出了所谓“再工业化”,法国推出了所谓“重振工业”,日本推出了所谓“技术立国”战略,核心都是要通过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鲜涛 《中华商标》2005,(7):61-61
在西方,品牌被人们称为经济的“原子弹”,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甚至是暴利的投资。“耐克”委托他人加工一双鞋子只需要几十元,贴上“耐克”的标签立即身价数百,而且深受消费者的追捧,同一厂家生产的产品如果没有“耐克”的那一勾,几十元也许还无人问津。品牌的效应、品牌的高额利润使不少不法商人不惜违反诚实信用的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千方百计“搭便车”、“傍名牌”,煞费苦心钻法律空子。抢夺别人现成的市场,牟取非法利益。  相似文献   

13.
日前,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在金融风暴持续肆虐,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国内外市场呈疲软之势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经济引擎之一的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应对挑战.让今年“两会”备受关注。此前,政府相继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九条金融措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此密集的“重拳”,能否带领中国经济冲出重围?作为能源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应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煤炭企业应怎样科学谋略.危境图存?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煤炭行业的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国是。本期《两会特别报道》摘要刊发部分煤炭行业代表、委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不管是中央企业还是私人企业.不管企业大小。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所谓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从企业的概念我们至少看到了三个内涵,一是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二是企业是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相似文献   

15.
佴永松 《董事会》2009,(7):10-10
除了解释经济现象和探究市场规律以外,经济学者和专家(权且把政府部门中的经济顾问归为这一类)更热衷于“预测”这件事。预测股市、楼市的涨跌,预测短期、长期的经济走势和全球经济景气情况。遗憾的是,人们发现这些预测大多数不靠谱,准确率比随机抛硬币的概率好不了多少。这次金融危机就连世界上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是经济学家的研究能力出了问题还是道德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和宁君聊天.他告诉我:“我不怕别人说我们不时髦.说我们不是互联网公司。我们公司主要的收益来自于‘财富大家’软件,‘金融街’网站提供的各种服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为软件销售服务的。”他很坦诚.对当前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状况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在过去的3年中,世界经济一波三折,在改革开放的35年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经济流派,不管是货币主义、新制度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曾一度风光,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每一时期所推行政策结合都含有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思想的痕迹,但随着这些经济思想在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中的缺陷的展现,都难逃被质疑的命运,而鼓吹某一经济思想的经济学家也难逃红极一时后被诟病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一季度,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宏观调控着力打压的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经济效益出现由大盈到大亏的逆转。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曹玉书的话说:治理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以来,某些行业大家不愿看到的“不幸”还是发生了。  相似文献   

19.
姚涛 《化工管理》2008,(7):40-41
21世纪经济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的竞争。因为人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资源,只有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合理科学地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企业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凝聚着人才的品牌,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已成为所有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最IN营销     
周冰川 《汽车观察》2009,(9):100-101
不管达到的效果是“昙花一现”,还是成为标榜,新的营销方式无疑对于消费者是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