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LISA与小白鼠生物法检测贝类中麻痹性贝毒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用酶联免疫(ELISA)与小白鼠生物法对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结果的比较研究,选择适合于对贝类毒素进行快速筛选的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ELISA技术对贝类产品中PSP进行了检测试验,对10类、52份贝类样品进行了PSP含量的定量检测,同时进行了小鼠生物法检测,以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ELISA与小白鼠生物法检测PSP的结果吻合程度很好,但当PSP含量较高时,则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ELISA方法更适合于检测PSP含量低的样品.[结论] 采用ELISA技术对PSP进行检测,具有检测限低、特异性高及阳性结果与其他方法相一致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对贝类毒素进行快速筛选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1前言 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是一种天然神经性氨基酸,从污染贝类中分离、提取获得.人们食用毒化的贝类,可引起记忆丧失、眩晕、昏迷甚至死亡等症状,根据这种毒素的中毒特征,被命名为记忆丧失性贝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ASP).不少国家制定了20μg/g限量标准[1].目前测定贝类中软骨藻酸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2]、毛细管电泳法[3]、小白鼠生物学试验法[4]等,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检测贝类中DA公认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贝类中DA的提取、净化、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进行了探索,建立了贝类中DA的HPLC/DAD/ESI/MSD测定和确证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通过总结当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构效、检测分析方法提出安全监管方案,认为对于麻痹性贝类毒素,既要有效防治,又要加强利用,检测和监管工作也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黄曲霉毒素由于一些原因出现在食品当中,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威胁人体健康。对此,应采取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黄曲霉毒素的常用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鉴定法、免疫分析法等。在此基础上,从食品卫生检验、肝癌诊断预防等方面,对检测黄曲霉毒素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要阐述了麻痹性贝毒的理化性质和毒性机理,概述了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检测方法和最新进展,最后提出基于快速检测的传感器方法是麻痹性贝毒检测方法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由于其毒性大、反应快、无适宜解毒剂,给防治带来了许困难.因此,开展贝类毒素的检验及排除方法的研究对确保水产品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麻痹性贝类毒素GTX2,3直接竞争酶免疫学检测方法(de-ELISA)。【方法】通过过氧化反应将GTX2,3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偶联,利用适当稀释的兔抗小鼠IgG多抗作为包被抗体,利用GTX2,3作为竞争剂与GTX2,3-HRP竞争结合自制GTX2,3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GTK2,3的de-ELISA,并用直接竞争ELISA检测该方法与C2毒素之间的交叉反应。【结果】直接ELISA结果显示GTX2,3与HRP发生过氧化反应,de-ELISA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时,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μg/mL,工作范围为1-40μg/mL,该方法与C2毒素无交叉反应。【结论】初步建立的dc-ELISA适用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快速检测,为其酶免疫学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粮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并结合当下粮油食品安全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和检测方式创新等为根据,从黄曲霉毒素对人的危害与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和金标试纸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旨在提升我国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实现粮油食品的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联用技术对贝类样品的腹泻性贝毒大田软海绵酸(OA)进行了检测研究.样品经甲醇-水(体积比为82)提取,正己烷、氯仿液-液分配及硅胶柱净化后,用Zorbax Extend C18柱(150×2.1mm,5μm)色谱分离,以乙腈-0.05%乙酸水溶液(体积比为73)作流动相,流速为0.20mL/min.Q-TOF MS选择电喷雾正离子模式,OA主要与钠离子缀合,以[M+Ma]+作为前体离子进行TOFMS扫描.结果表明,样品加标的平均回收率为89%~93%间,相对标准偏差为9%~10%,检测低限(LOQ)为0.1μg/g.由于Q-TOF MS具有高分辨率,能进行精确质量测定而不降低灵敏度,因此本方法作为确证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谷物中霉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毒素是霉菌污染谷物后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谷物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和销售等过程中都受到霉菌的污染,只有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谷物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本文综述了谷物中霉菌毒素及毒性危害作用,分析了我国谷物中污染较高的几种霉菌毒素,以及霉菌毒素的去毒方法、检测方法和控制方案,旨在为谷物的霉菌毒素防控及食用安全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市场上美容店流行着一种生物除皱即所谓的"人体活能素",声称只要"点"到面部,皱纹即可消失,并能保持两至三年.其实,这种"人体活能素"是肉毒毒素,这是一种仅次于炭疽杆菌的毒素,是一种神经毒剂,可以抑制运动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使局部肌肉不能收缩或使肌肉张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粮谷中黄曲霉毒素B1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加标回收、样品检测等方法计算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回收率、重现性、偏差和检测时间。结果:ELISA法快速、便捷,HPLC法重复性性好,定量准确。结论:在日常检测工作中,两种检测方法可结合使用,可根据样品量等选择检验方法,当样品量较大时可先用ELISA法初筛,筛选出黄曲霉毒素B1结果可疑的样品再用HPLC法确认。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中应用于PCR检测的靶基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8种常见食源性微生物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PCR法检测中常用的靶基因,主要是一些编码特征毒素和其他的毒力因子的基因.  相似文献   

14.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全新的微量分析技术,具有较快的反应速度、较强的特异性以及较低的成本等优势,目前正成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热点。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微生物毒素、农兽药残留、不法添加物、食物品质等的检测中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主要分类、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5.
王连珠 《检验检疫科学》2001,11(1):53-54,56
1前言 农药残留严重导致损害人类的健康.为此,很多国家对于高毒高残留农药作出了最严格的限制. 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1-3]和生物技术法.生物技术法包括免疫法[4],生物传感器法[5,6]及植物酯酶片法[7],而免疫法及生物传感器方法目前还未商品化,植物酯酶片法虽然有市售试剂盒,而且检测快速,简便,可其灵敏度不高,通常只能检测残留量在2mg/kg以上的样品,因此不能满足低残留量(≤0.05mg/kg)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6.
应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USFDA)邀请,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生物毒素实验室参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参和生姜中的黄曲霉毒素和棕曲霉毒素A”的AOAC国际协作研究(COACcollaborative study)。依照组织方提供的检测方法和测试程序,对30个待测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本方法检测人参和生姜中黄曲霉毒素的回收率为80%-90%,检测人参和生姜中棕曲霉毒素A的回收率为85%-95%。经使用,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简便,满足实验室同时检测人参和生姜中黄曲霉毒素和棕曲霉毒素A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化工科技市场》2005,28(6):60-60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化学家日前开发出生物传感技术。依靠此技术,可以检测火腿、牛奶和蛋类等食品中的抗热毒素。  相似文献   

18.
进出口中成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免疫亲和柱-溴化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中成药中黄曲霉毒素总量的常规方法和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检测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确认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亲和柱(IAC)净化、柱后光化学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技术(HPLC/FLD)及溴化荧光光度法(BFS)分别测定两种中成药(水丸和蜜丸)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及其总量.[结果] IAC-HPLC/FLD法平均回收率为86.2%;最低检出限1.0μg / kg;BFS法平均回收率为92.1%;最低检出限1.0μg/kg.[结论] 本方法检测结果尚未发现假阳性现象,假阴性率为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普洱茶是否易被黄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影响公众身体健康。方法:以普洱茶为实验材料,外源接种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毒菌株于普洱茶中,用花生粉及未接种产毒菌株的普洱茶作为对照组,通过在室温和高温高湿条件下存放,对存放3 d、7 d、15 d、30 d的样品进行黄曲霉和黑曲霉含量测定;同时对存放15 d、30 d、60 d的样品分别取样以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法、LC-MS/MS检测法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结果:对照组花生粉产生黄曲霉毒素,而所有实验组普洱茶菌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普洱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全部检出黄曲霉毒素,而其他先进方法均未检出。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不适用于普洱茶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受黄曲霉污染的普洱茶在室温条件下及高温高湿条件下均不产生黄曲霉毒素,但需关注普洱茶受其他真菌毒素污染。  相似文献   

20.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可分为物理去除法、化学去除法和生物去除法3类。本文就此3种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