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关系与宏观调控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是一种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的非均衡开放经济 ,它本身不构成一种完整的生产体系 ,要有效完成一个区域发展的过程 ,形成高度有序的经济结构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仅靠自身内部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循环几乎是不可能的。区域间客观存在的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和经济基础的不同性 ,所造成的区域经济差异 ,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系统的开发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决定了区域间必须借助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 ,形成分工与协作的相互依存的区际经济关系。而区域经济利益的日益凸现和区域经济利…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有多种表述,本文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耗散结构理论的介绍,论述了系统满足耗散结构的条件即: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根据这四个耗散结构必不可少的条件逐一对区域经跻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区域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并给出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出区域经济系统的现实意义,即区域经济系统应该从外部环境得到足够的负熵流,使内部的熵增加,并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序的、将远离平衡态的区域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3.
论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覃成林 《经济纵横》1996,(11):22-25
论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覃成林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的发展既取决于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又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区域经济的外部经济环境主要由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态和区际经济关系构成。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  相似文献   

4.
区域发展中地理势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勤业  吴绍洪  陆大道 《经济地理》2003,23(4):441-444,456
从区域发展的各个主要相关要素,初步探讨区域发展的地理势能。把地理区域作为一个系统,当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区域在地理位置、区际差异、区域结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所显示出发展的综合优势即是该区域在这一系统中的地理势能。这种地理势能的大小受自然环境基础的深刻影响,并可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转化。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比优势的态势为地理位置势能。地理位置和区位在自然条件上的势能促使其获得政策上的势能,并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地域间环境条件、生态功能、产业优势的潜在影响力为地理区际势能,如各种环境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合理匹配的所谓地理地带性规律,决定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区际的差异还体现在区域发展的历史过程上,历史悠久的区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理区际势能。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影响力为区域结构势能。环境质量势能是环境质量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态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大大减弱了区域环境质量势能。地理势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势能转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金发  常盛  谢宏 《技术经济》2007,26(1):26-28,47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本文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公司治理系统的特征,透视公司治理的系统本质,提出一个有生命力的公司治理系统必然是一个具有开放的、非线性的和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的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6.
论熵、耗散结构理论在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熵、耗散结构理论在生态农业研究和建设中的应用作了概括性的探讨,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要想努力达到时空有序的功能有序,必须重视系统动态开放,保护环境,贯彻“协同性”,提高太阳辐射能的利用率。组建合理结构,加强对系统机制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汪洋 《现代财经》2006,26(5):44-49
公司治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中一个开放型系统,其基本构件——各个子系统序参量变化,可不断地产生高阶有序跃迁,进而引发治理系统形成新的稳态耗散结构。其耗散机理主要表现为远离平衡状态的非线性和非稳定性,状态序参量在开放态下的变动方向、速率和跃迁水平,耗散跃迁的对称性自发破缺压分岔,微涨落的非线性放大和非平衡相变。中国公司治理必须完善其构件的开放性发挥,其交互效应形成耗散结构的高阶有序跃迁,优化结构。完善功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耗散结构系统是有自组织能力的系统。构建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耗散结构产生条件对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构建与区域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临夏模式:形成、发展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必达  赵伟 《经济地理》2005,25(5):698-701
依赖于商贸经济和以皮毛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临夏模式,未能使临夏实现经济起飞的原因是区际贸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把其经济发展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因此,如何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展形成需求效应,是临夏这种欠发达民族开放地区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区际开放: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伟 《经济学家》2001,3(5):45-50
中国最近20年以来区域经济差距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均衡的区域开放,区域经济差异未来的变化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一步区域开放的推进方式。至少有四个因素将促使中国区域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开放将由片面注重国际转向国际、区际层面并重,而在区际开放条件方面,内陆地区比之沿海地区毫无逊色。因此,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区层次区际开放进程的左右。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是人类经济社会中一个开放型子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特性。孤立态的治理结构不具耗散机能;其各构件耗散效应集约不能使系统产生高阶有序跃迁而形成耗散结构。当公司治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系统微扰被非线性机制放大成巨涨落,并越过阈值时,原有的混乱状态将转变为一种在空间和功能上有序的耗散结构,能进入一种自我更新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经济联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间因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摩擦和趋同现象,而运输联系通过各类运输方式的有效承载,可以降低这一空间差异、实现区域间的一体化。作为实现运输联系的唯一方式,区际交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序参量。文章基于耦合与耦合度的基本概念,构建区域经济-区际交通耦合系统。围绕经济与交通两大子系统,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欧盟为例,实现对区域经济与区际交通耦合发展过程的定量测算。研究结果发现,在泛欧交通网的作用下,欧盟经济及其交通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协调程度在逐年提高。积极的交通政策,不仅使区域经济联系与运输联系更加紧密,还能进一步推动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经济与区际交通之间乃至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生态经济系统非平衡稳定态的概念、特性及其实现的途径。指出生态经济系统稳态,是非平衡的,对外全面开放、激烈竞争、充分利用涨落作用,对内协同、有序、自组织、自适应、自催化、且有非线性作用和支配性、良性运转、进展演替的耗散结构状态。生态经济系统平衡的提法应被生态经济系统稳态的概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显著的耗散结构特征,其运行实质是一个不断趋向系统有序形态,并由低级有序形态向高级有序形态逐步演进的过程。依据耗散理论,在对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内部熵增、〖JP〗非平衡状态和协同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模型,并明确其相应的耗散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熵减”机制、非线性机制和涨落机制。  相似文献   

15.
乡村生态经济系统演替机理的耗散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乡村生态经济系统与耗散结构 1.Prigogin认为,一个开放系统(不管是力学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内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负熵流的增加,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一定的稳定性.这种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内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即为耗散结构, 乡村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这可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科学转移思路,将耗散结构理论中的Brusselator经典模型移植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分析中,同时,结合共生理论,围绕共生单元、结构与模式、网络与环境等生态特征,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要素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过程。基于对2013-2020年我国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演化状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同时满足小幅涨落、非线性耦合等耗散结构形成条件;(2)样本点耗散评价值呈正向演化,说明系统逐步向耗散结构演化,2015—2020年四大城市群及毗邻省份的创新环境(经济、市场、技术)显著优化,对区域创新活力及创新成果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样本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持续向高区域创新投入—高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方向发展。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完善协同体制机制、培育企业主体以及形成良性循环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区域利益关系扭曲,区际贸易摩擦加剧,地方割剧的“诸侯经济”格局日益强化,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区域性障碍。因此,消除目前市场的行政分割状况,发育相互开放、有序竞争的区域市场,就成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际生产要素流动,提高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入世过渡期结束的过程,也是我国加大开放、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一区域可通过加速区际贸易和引入外部直接投资,承接技术外溢,以分享外部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更好地实现区域技术进步。该机制为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崛起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契机,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开放经济的这种技术外溢效应,通过加大开放,以实现自身的经济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9.
区域政策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将影响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区际间生产力格局,博弈均衡的变动又将反作用于区域政策的制定过程。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目标区域和其经济关联区域的理性经济行为,引进事后推理机制,对政策的实施效用和效应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促进区域利益的最大化和区域政策目标实现的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20.
自组织系统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亦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一般认为,自组织系统理论包括四部分:一是耗散结构理论;二是协同学;三是超循环学说;四是突变论。其中,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又被某些人称为“新三论”或CDS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