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地制度改革因涉及的层多面广,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矛盾纠结缠绕,利益平衡的难度很大,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农民权益保障等诸多问题的焦点和难题。本文从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矛盾破解入手,结合深圳市调研中发现的实践突破,提出未来在现有土地法律框架下,可采用渐进式改革路径,分步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在深圳市创新初步经验基础上,可在单一国有平台上,通盘规划土地开发利用,分类分步兑现谈判形成的一次性方案中的各方利益,使市场充分起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职能,动态优化,因地制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我国土地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提出要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传统城镇化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破题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结合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历程与各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调整产权结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土地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要求,之后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实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佳路径。该文从分析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入手,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当根据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功能、不同性质,有梯度地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正(一)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反映了一定社会中土地占有、支配、流通和分配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看,它既是一种法律关系,也是一种经济关系。土地市场中的各类交易其实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权利的转移或变化过程,土地所有制度将在根本上影响土地市场的运行。我国土地所有制度的特征十分明显,即长期维持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对立的二元土地权利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是二元分割市场和二元管理制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新农村建设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和路径选择的分析,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融入新型城镇化,要以城镇建设的理念改造提升农村,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共同统一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基于此观点,本文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即应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总体布局,着力从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6.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指出:政府有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民当然也有权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逻辑上,土地流转自然之极,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针对性很强地提出以下表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是下一阶段全面深化产权改革的行动纲领,也预示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非要在确权方面完成一场奠基性的战役。  相似文献   

7.
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脱节,以至有两亿多农民工徘徊在城乡之间,几千万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这是中国现代化转型和人力资本升级的主要障碍。有意思的是,在新一轮制度改革的讨论中,人的城市化往往被一笔带过,而土地的非农使用即城市化使用却吸足了眼球。土地制度改革中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俨然成为正统和主流,下面就对当下流行的几个主要的提法逐一剖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土地流转作为新型城镇化所必需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处理由于土地流转带来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十分关心的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项目.本文主要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后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正无锡历经多年探索和实践,2012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9%,充分显示无锡城镇化的速率和成果。随着既往城镇化弊端的凸显,一个更高层次更广层面的诉求也随之产生:新型城镇化之路该怎么走?一个"新"字又将诠释出怎样的发展思路?无锡城镇化"醒得早"、"起得早",但也同样存在传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留下的众多问题,如环境制  相似文献   

10.
城乡土地整理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浙江省突破现有城乡分割的土地整理方式,提出以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简称"三改一拆")为重点的城乡土地系统性整理方案,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前瞻性。该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7个地市、10个县(区)、6个镇(街)的基本进展和现实情况,以及539位干部群众的基本认识和观点看法,深度剖析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如何规避风险、优化政策的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下一步深化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应吸取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全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制定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建立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有机融合的协调发展机制,以产城联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城乡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推导得出城乡劳动力、资本投资、市民化缺口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随后采用静态及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具有一定效果.其中,城镇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确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城市建设、教育和科技等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宿松县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在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具体包括土地法律问题、流转机制问题、土地财政问题和供给方式问题,这些问题也在该省的其他县市有所体现。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宿松县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能为宿松乃至全省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的探究例证。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可分为土地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两个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应的土地使用制度采取计划分配、行政划拨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从无偿使用转向有偿使用,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至今已初步建立土地市场制度的基本框架,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然而,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建立平等开放、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土地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进城务工农民的身份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身份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金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16.
张军扩 《经济导刊》2013,(Z5):25-27
■城镇化最本质的要求是非农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水平的提高。■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改革,构筑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此,应主要做好规划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要素市场四项改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我国的铁路建设现状出发,对铁路土地管理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优化我国的铁路建设工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一、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发展的制约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农民拥有的土地权能残缺,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影响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土地征收范围宽,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征用范围无限度扩张;征地补偿标准低,并带有强制性,致使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四是中央政府对土地供应实行计划审批和指标控制,造成城市住宅建设用地供给与城镇人口增长的需要不相适应。五是地方政府利用土地储备制度垄断土地供应,获取土地收益,并形成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东丽区华明镇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以居住社区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以农业园区为基础,三区联动发展在消除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