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萍萍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5):137-139,194
在民事再审程序的三个阶段中,再审审理阶段作为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并非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关注的焦点,但并不表示该阶段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不突出。文章主张在事实认定存有争议的民事再审审理中,奠定“当事人主义”理念,严把证据认定关,从而决定性地实现再审正义。  相似文献   

2.
鉴于目前有关法规对民事审判当事人和代理律师的调查取证权缺乏必要的保障性规定 ,文章论述了保障当事人调查取证权的必要性 ,并提出我国应规定和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材料的手段以及调查取证的程序的法规设想  相似文献   

3.
民事执行是查明被执行财产状况的发现程序。查明执行案件的事实,有赖于证据的科学运用。在对执行案件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中,应当坚持主动调查规则、有限调查规则、权利保护规则、当事人参与规则,以保证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性,提高执行效益。  相似文献   

4.
民事执行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执行人员不履行职权、滥用职权、甚至枉法执行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侵犯了当事人的权益,降低了审判机关的社会威信。因此,检察院对民事执行的监督则被专家、学者一再提出,希望通过这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来改变民事执行中“执行难”、“执行乱”等问题,本文就检察监督的依据以及实施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博 《魅力中国》2010,(6):138-138
多年来,民事执行“难”问题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和部分当事人,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执行难”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也损害了国家法律的尊严。本文分析了“执行难”的原因,同时提出自己对于应对执行难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张黎晖 《魅力中国》2011,(8):128-129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实施法律的关键又在于执行。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阶段。法律质量并不总是尽如人意,现实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执行难的问题,当事人及利害相关人的利益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可喜的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对法律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令人瞩目的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尤其是该法第204条的修改引起了法学界的普遍关注。在这里我们便以此为契机探讨一下我国的民事执行复议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管辖权的现行规定和内涵,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管辖权的进路问题。指出,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管辖要符合诉讼管辖集中原则;要符合诉讼效率原则,使法院负担均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藏族民事习惯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代社会法治的主要渊源之一。构建由价值、技术和功能组成的甄别网格,对藏族民事习惯进行删选,建立"善良民事习惯"体系,是藏族民事习惯法治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推动民族公平正义的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方立法中民事习惯的认同和适用,提高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能力和方法,实现藏族民事习惯的法治化和藏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繁荣。  相似文献   

9.
韩蓓 《新西部(上)》2007,(7X):132-133
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只有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陈玉莲  黄俊良  孔鹏 《魅力中国》2011,(15):249-250
民事检察调解机制,是促成当事人在民事检察申诉过程中自行和解的工作方法,包括执行和解和申诉和解。本文通过论述检察机关促成民事执行和解的制度、所遇到的困难等问题,介绍自行和解的特点,并对检察机关促成执行和解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中提出了新证据制度,在改革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实体公正考虑,新证据有其存在价值,但如果从宽认定新证据仍会落入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窠臼,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从严界定新证据、完善民事新证据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只有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罗毅 《特区经济》2008,(2):240-242
在民事诉讼中,为了获取胜诉判决,当事人通常会竭尽全力主张和举证。由于纠纷案件的复杂性、当事人以及代理人的诉讼技能参差不齐,当事人偶尔也会提出与己方主张相反,有利于对方当事人的证据。依据自由心证原则,在不违反辩论主义原则的情况下,法官可以通过证据共通原则做出自由的事实认定。证据共通原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在证据认定程序中的体现,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4.
强制执行是一个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交错、多部门法重叠、各种利益和矛盾冲突、最后对决的领域。许多关于民事执行权的观点没有把握住民事执行权强制性的本质特征,混淆了“民事执行权”和“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权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错误地把民事执行程序中存在的权力统称为民事执行权。民事执行权是强制权,具有行政权的属性;执行裁决权是判断权,具有司法权的属性,两者在部门和人员的配置上应当彻底分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民事裁判文书中存在的诸如文书首部格式无法彰显程序公正、文书内容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违背“法官中立”的司法原则、文书语言不规范损害了文书的严肃性等现实问题,已成为司法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实际中应以程序公正为原则修改民事裁判文书的格式、以实体公正为原则改革文书正文部分的内容、以法律术语和书面语体为标准规范文书的用语。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实践中加强对民事习惯的运用和尊重,甚至将民事习惯纳入民法典,成为法律渊源,能够使法律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也能够使中国法律的民族特性更加明显,符合法律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在民法典的修订过程中,民事习惯需要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解决水污染纠纷的法律制度,但总体上讲,中国水污染纠纷法律制度还相当不完善,处理效率也不高。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存在的一个主要缺陷是“重行政,轻民事”。环境法律中缺少环境民事赔偿法律规范,《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中也缺少相应的规定。实践中许多环境纠纷,尤其是水污染纠纷难以得到及时、公正地处理。该文就如何完善水污梁纠纷民事解决制度提出了四方面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最高院在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起的民事侵权案件中设置了民事赔偿的前置程序,此规定有利于控制滥诉、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保证法院在政治上的安全地位等,却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如损害投资者的诉权、降低民事赔偿案件的执行效率和监管效率等等.通过对前置程序利弊两方面的探讨,提出了废除前置程序的主张,同时介绍了美国在证券投资者保护领域内的类似机制,以期给我国证券民事诉讼的改革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其目的是保障民事法律法规的实现,同时还需要发挥民事诉讼法保障诉讼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作用。然而在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却没有得到较好程度的保护,尤其是在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已经经过法定程序确认的案件执行阶段,当事人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法院也面临着"执行难"、"和解难"的问题。案件的长期不结,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增加;另一方面会导致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同时也会引发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解决民事诉讼活动中执行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和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导致我国长期以来民事"执行难、执行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对民事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纵观国外和其他地区的民事执行机构的设置,皆采取了分权制约,由不同的法官或者法官与行政执行人员分享执行权,相互制约,形成了有效的监督体制。因此,根据我国现有的司法体制,应当在法院内部设置执行权的分权机制,外部明确检察院对法院执行的监督,才能最终保障当事人与案外人的合法利益,维护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