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地形复杂度的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适宜性评价*——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玲霞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250-258
[目的]地形条件对农用地整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是整治项目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方法]该研究应用Arcgis地理软件及数字高程模型,结合海拔高度、坡度、地表破碎度3个地形因子,综合评价天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适宜性。[结果]天水市的土地面积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0°~15°的海拔高度为1319~2011m的地区,地势复杂,地貌分异明显;秦州区和麦积区整体海拔高度相对较小,天水市中部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整治较为适宜;地表破碎度、海拔高度及坡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水市各乡镇的综合地形复杂度平均值为0.308,处于非常适宜、比较适宜,临界适宜的乡镇有74个;新兴镇、洛门镇、郭川乡、新阳乡、安远镇、兴丰乡坡度均在15°以下,综合地形复杂度较小,且集中连片程度较好,是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较为适宜地区。[结论]应用地形复杂度对天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进行选址,集中整合开发整治农用地,对于提高工程效率,减少地形约束、降低施工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探讨应用空间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方法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思路后,以琼海市的3个乡镇作为试验区,选取了8个指标(影响因子)作为测试属性,共提取了67个样本,运用C4.5算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树并进行了分析,表明所得规则符合实际且易于理解.然后运用规则对试验区土地进行评价,并与应用其它评价方法所得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不依赖于经验知识,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准确率,能够满足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4.
针对城镇存量土地盘活难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城镇土地储备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城镇建成区内所有地块的储备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包括年度储备适宜级,储备方式适宜级,储备用途适宜级,储备适宜宗地单元四个级别,分别提供适宜储备时间、适宜储备方式、后续开发适宜用途及程度、储备限制因素等信息。评价结果可为土地管理者提供详实直观的土地储备信息,为空间上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城镇存量土地,优化城镇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 的浮梁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浮梁县为例,在GIS 的支持下,充分考虑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要求和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条件,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对浮梁县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浮梁县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优质的建设用地面积为78384.55 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7... 相似文献
6.
县域农业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山西省原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 文章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 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 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该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7.
基于AHP和GIS的湖北省耕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湖北为案例区,选取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12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栅格尺度上开展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AHP方法能够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适合用于确定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2)栅格数据由于便于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农耕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坡向5个评价因素,采用等差指数多因子综合分析与最低限制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ARCGIS9.0软件提取相关信息,对该区的农业耕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将该区土地适宜性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并对这一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科学合理的适宜性评价是确保耕地整理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选取可以反映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的指标因子,然后参考胡学东提出的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引入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约束,对研究区域在双重约束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K-Means聚类法将研究区域的耕地整理适宜性分区进行合理划分。[结果]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对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水平具有重大影响,高生态安全约束与高社会经济约束会降低耕地整理的适宜性,低生态安全约束与低社会经济约束会提高耕地整理的适宜性。[结论]引入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地区域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状态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情况,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可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对处于约束条件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鄂州市农用地定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系统(ALEIS)作为研究平台,对湖北省鄂州市农用地进行了定级评价,从而为该地区农用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依据。引入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样区评价影响因素、因子及其权重;叠置法确定农用地评价单元;通过采用不同的分值函数对因子值进行标准化;多因子综合指数法计算定级指数后采用总分值频率直方图划分农用地级别,并实现定级结果图的自动输出。定级结果表明:鄂州市农用地质量中等偏上,以二、三级地为主,共占74.78%,该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 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 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 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 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值法的乌什县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乌什县农用地利用现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3个方面采用10个指标层构建农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min-max标准化方法对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熵值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得出经济、社会、生态等3项指标的熵值及其对应的差异性系数,并测算各指标权重;以主成分分析法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降维,筛选核心影响因素,计算农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指数,并进行评价结果分析,得出乌什县农用地利用效益总体上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并从加大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及推进农用地整理项目开展等方面提出提高乌什县农用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乌什县农用地利用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气候和土地利用信息,对贵州黔西南地区特色优势中药材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为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艾纳香成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确定5个关键气候因子作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等级指标,并且建立了关键气候因子与潜在种植分布区域海拔高度的回归模型。运用GIS技术,提取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的区域,通过与可利用的土地类型信息叠加,得到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的具体分布情况。[结果]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的种植适宜性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747m以下区域,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8 310hm~2,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5 864hm~2,次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3 738hm~2。[结论]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的区域面积及地理分布情况,对未来该地区艾纳香种植产业的科学发展与精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耕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其结果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的质量状况.该文首先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生态适宜性的因子,在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为修正因子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修正,使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为其生态适宜性的不同产生了区别.研究发现,章丘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南往北逐步减少,耕地适宜性综合指数能较好的修正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少有结合农业机械化来统筹考虑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本文结合农业机械化来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研究,以期结合农业机械化需求来改进土地整治技术、更合理的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推动农业机械应用和区域农业现代化.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考虑区域特点,本文建立了包括自然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生态退化可能性和农机总体应用特性共5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湖南省道县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到道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47 485万hm2,且总体质量较好,A2和A1等级占到总量近73%;道县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道县中南部,该区域属于道县的平岗区,地势高差变化相对小;在来源地类上,主要以其他草地为主;在农业机械应用上,道县总体应用条件一般,但在集中分布区域应用条件尚可.以耕地后备资源的特征为主导因素,将全县划分为开发主导区、整理主导区和生态保育区.开发主导区,是该县耕地后备资源大规模开发的优先区域.坡度在6°以下的耕地后备资源,可配置中型的耕整机械和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在6°~ 15°的后备资源类型,宜采用中小型或小型农业机械.整理主导区,区内耕地后备资源适宜纳入到现有耕地资源中一并进行整理,农业机械尺寸取决于该区耕地资源条件.该区大部分总体平坦的耕作区域适合于中型农业机械;山丘冲田以及坡田,耕地散而破碎,适合于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生态保育区,进行开发的优势度低,除泡水周边耕地可采用中型农业机械外,其他区域适合采用人力控制的微型农业机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以县为单位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技术需求,该文构建了包括指标体系、网络体系、评价 体系以及组织体系的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其中,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开放性可选择的监测指标的构成及其监 测周期;监测网络体系则由监测控制区、监测样区和监测样点构成;监测评价体系包括耕地生产性评价、 保护性评价、稳定性评价、经济可行性评价、环境健康性评价、等别变化评价。重点阐述了根据耕地等别 限制因素及限制系数划分耕地等别类型的方法、监测控制区划定的方法以及从不同角度进行监测评价的评 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鸿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8):111-115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等自然资源空间结构正在大规模转换。科学规划土地空间结构,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方法]采用GIS多因素叠加分析技术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动态变化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河南省漯河市、焦作市及洛阳市等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空间使用功能效率和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土地适应性评价标准能够得到I等(S1)。河南省其他各市中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方面的优化空间较高,提高河南东部及北部的土地资源空间农业优化,能够提高河南省资源的使用效率。[结论]适宜性评价结果准确反映了河南省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空间区划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区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及提高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基尼系数的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基尼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深化了对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认识,结论表明我国耕地基尼系数为0.2523.除台湾以外的其他31省份的耕地基尼系数处于0.0002 ~0.3481之间.我国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较大,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则一级地区主要沿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二级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以及西部的西藏和四川,三级地区集中分布在我国中北部,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6省. 相似文献